不要去证明至为真实之事的存在,要去相信。哭泣着相信。
——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
----------------------------------------------------------------------------------------------- -
这是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探问“身份”的一部重要小说。作者刻画了一位从贫穷地区移居到里约热内卢的女孩玛卡贝娅的艰辛生活。她在镜中看到了叙述者的形象,而这个神奇的叙述者以第一人称出现,成为小说中的人物,言说他们的孤独。她与男友分手后揽镜自照,用口红涂满了嘴唇,仿佛找到了她所希望的身份:成为璀璨的超级巨星。在格洛丽亚的劝告下,她寄望于塔罗牌的神力。当她满怀希望地走出塔罗牌师的家门,讽刺而又悲戚的一幕出现了:她被一个金发男子驾驶的豪华奔驰撞倒。濒死的那一刻,幻觉中的“星辰时刻”终于出现,所有的卑微升华成了璀璨。
---------------------------------------------------------------------------------------------------
如果卡夫卡是个女人。如果里尔克是出生在乌克兰的犹太巴西女人。如果兰波当了母亲,如果他活过了五十岁。如果海德格尔不再是德国人,如果他曾书写过尘世的小说。为什么我会提及这诸多的名字?为了定位她。这是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的写作之域。在那里,在最受苛求的作品呼吸之地,她前行。再向前,在哲学家无法呼吸之所,她继续前行,走向更远,比所有知识更远。她越过了理解,一步一步颤抖着隙进这个世界浓重的不理解之中,她的耳力极尽锐利,甚至可以接听到星辰的声息,甚至原子最细微的摩擦,甚至心跳之间的静寂。她是世界的明灯。她什么都不知道。她从不阅读哲学家。然而她却留给人一种印象:她在听着他们在自我的森林中低语。她发现了一切。
——埃莱娜•西克苏(Hélène Cixous)
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Clarice Lispector,1920-1977),1920年12月10日 出生于乌克兰的犹太家庭,出生不久即随父母移居巴西。她于1944年出版处女作《濒于狂野的心》,在巴西引起很大反响,之后陆续出版了小说《光》和《围困之城》,同时期完成《黑暗中的苹果》与短篇集《家庭纽带》的创作。1960年代以降,克拉丽丝的写作才能获得公众承认,小说《黑暗中的苹果》获得卡门•多洛雷斯奖,儿童文学作品《爱思考的兔子奇事》获得卡伦加奖,并因其文学成就获得联邦大区文化基金会奖。1977年12月9日,克拉丽丝去世;次年,最后的作品《生命的吹息》出版。
从未见过哪个女性作家这么意识流而残忍地书写现实人生,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的写作笔触是非常风格独特的。作为一个女性,也许和她生活的国境和时代有关,她可没有《微妙》那般的碎碎欢悦小清新,也不会有《天黑前的夏天》那般病态呓语。 如果你不带着沉静和空白的心去读,你很...
评分作家是怎样一笔一划地写下自己的传世(或不传世)之作的呢?《魔戒》作者托尔金说:"作品如种子般发芽生长,而这颗种子一老早便深埋于思想的枯叶堆下了。"托尔金也许就是这样一种作家:在词汇的土壤中,将足跟深深扎下去,身躯化为了参天大树,这是一种写作的魔法,就像日本传...
评分[法]赫莱娜·西苏 这个女人几乎难以置信。更确切地说:她的书写几乎难以置信。爱因斯坦说,世人有一天会发觉,一个像甘地这样的人曾在这个星球上有血有肉地存在,是难以置信的。 对于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我们发觉自己艰难地,但也惊喜地相信,她的存在本可以离我们这么近,...
评分 评分我向C解释说李斯佩克朵的语言很妙,但不是那种经过训练经过教化的妙。她的语言,是不可驯化的。我没有觉得我这句话讲得很抽象。C说会不会是翻译的问题呢?我正想要向他解释时他说,举个例子。好,举一个例子。 例如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说“成为女人仿佛都不是她的使命,成为女人...
从东五环到北五环的地铁上,读完了这本小说。这是我一段时间来读到的最美最酷烈的小说了,我刻意回避理论的干扰,也不想把女主看成被侮辱与损害的人,因为我觉得她已经成为人孤独的极致,是世界上最孤独也最能扺达我内心孤独的人。甚至想给女主写一封信。
评分隐遁在背后、无所不知却又无处不在的创造者与叙述者,挣扎在前台的、身体与灵魂都极度贫瘠的女主人公,仿佛两个不同生命的互见,又或者只是同一个体在不同时空的互为佐证。当死亡来临,他与她的生命同时走向伟大的悲歌,无可豁免。无论是事实的巨响,还是事实与事实之间的私语,都如永恒星辰般璀璨。
评分李斯佩克朵笔下的人物和讲故事的调调都令人想起昆德拉,不过文风更空灵、更叛逆。不过,尽管有元叙述和对生死的哲思,这部小说在我看来还是太过轻盈,如果能多一点《格拉斯医生》那种冷寂和黑暗就好了。
评分真实永远是一种无法解释的内心接触,不要去证明,要去相信。哭泣着相信。阳光有多重?
评分我不能说我完全读懂了它,这必须坦率的承认,但它需要的恰恰不是读懂,而是“哭泣着相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