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对鲁迅《野草》进行的系统解读与研究。作者在借鉴和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以细读的方法逐篇分析文本,结合丰富翔实的史料考辨,对《野草》进行了兼具实证性与开创性的历史研究与审美批评。
本书兼顾文本细读的方法与整体研究的眼光:不仅深入评析每一文本的思想主题、意象情绪、艺术风格等问题,同时更勾连相关史料,力图还原历史现场,以考察作者的写作背景与意图,并将具体文本置于鲁迅思想与艺术发展的脉络中,以及现代思想与现代文学发展的大背景中,从而在更为宽阔的视野中探讨《野草》的重要性、独特性,及其与时代历史的关联性。
本书新见迭出。如对《野草》的"自画像"性质的讨论、对《野草》中体现的鲁迅文学观的分析,以及对《求乞者》、《我的失恋》、《立论》等篇章的独到见解,都是发前人所未发,构成了对《野草》研究的推进。
张洁宇,1972年12月生于北京,1991年起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2002年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卷》主编。出版有《荒原上的丁香——1930年代北平“前线诗人”诗歌研究》、《“文化古城”与“京派”诗歌》、《图本郁达夫传》、《毛泽东与郭沫若》、《文边小语》 等书。在《文艺研究》、《鲁迅研究月刊》等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真的要感谢《鲁迅著译编年全集》的出版了
评分这本书的特点是以鲁释鲁、从人到文以及以史证诗。举例来说,为了阐释“平安”(《希望》),穷尽鲁迅所使用的“平安”语项;为了解释“风筝”、“死火”,找到其雏形性质的“前文本”《我的兄弟》及《火的冰》,作为互文系统,鲁迅的文章得到相互印证和阐释;其次,鲁迅的写作是“为人生”的,是面向人生的,是鲁迅对其所处时代的发言,所以关注写作背景和写作心态,以历史和人事纠葛分析文本中语言黑洞。值得再读!
评分我觉得吧我导对我很好了
评分24篇散文诗,表现1924-26野草时期鲁迅的内向式心灵自画像。与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联系,以象征主义表现画梦,营造幽深晦涩意境,夜与梦对置,写出平安的绝望。路的有和无,实质为反抗绝望克服虚无。我的失恋体现严肃文学观,油滑颠覆古典,讽刺失恋诗。野草意象体现向死而生生命观,为活之证明。这既是生命哲学追问,也是关注怎么写、诗与真写作表达方式思索。将立论、我的失恋等篇前人忽视篇目深度挖掘,发现毒气鬼气之下说真话文学真实写作理念,否定机械理解,重在真诚,墓碣文是假中见真写作姿态的总结。情绪先后有二重困境,感情正烈与健忘的吊诡。秋夜之枣树在与不在关系,本为一体恶鸟为过渡结构功能,接着自我审视。影亦精神自我,以独白视黄金世界为虚幻,清醒现实。求乞者显现代人寂寞悲凉,反虚伪骗人。复仇批判看客以韧的战斗。
评分看得出这本书受孙玉石的细读方法影响很深,但又能在前人基础上有自己的见解。不知道现场授课的效果会否胜过纯粹的纸上阅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