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19世纪的首都

巴黎,19世纪的首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作者:[德] 瓦尔特·本雅明
出品人:
页数:256
译者:刘北成
出版时间:2013-3
价格:26.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100094214
丛书系列: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历史地理
图书标签:
  • 瓦尔特·本雅明
  • 本雅明
  • 文化研究
  • 巴黎
  • 历史
  • 城市
  • 文化
  • 商务印书馆
  • 巴黎
  • 19世纪
  • 历史
  • 城市
  • 文化
  • 社会
  • 文学
  • 建筑
  • 生活
  • 时尚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拱廊研究计划》是本雅明对巴黎19世纪城市景观的研究计划。在19世纪与20世纪现代性与资本主义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浪漫主义的反资本主义者”本雅明接受列宁所说“最后阶段”,相信资本主义的末世不远,萌生了通过研究巴黎拱廊这样一个大都市异化景观来研究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盛世”的计划,即《巴黎拱廊计划》。在这项研究完成之前本雅明自杀身亡,遗留下来的只有两篇提纲(1935年提纲与1939年提纲)和两篇关于泼德莱尔的论文。这些所有遗留的文字即是本书《巴黎,19世纪的首都》。虽然是一部未完成作品,但是没有人会怀疑其重要性。

作者简介

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 1892-1940),德国人,文学和美学家,现被视为20世纪前半期德国最重要的文学评论家。出身犹太望族,先后在柏林、布赖斯高地区弗莱堡、慕尼黑和伯尔尼等地研读哲学,1920年定居柏林,从事文学评论及翻译工作。他的精彩的,然而是离经叛道的博士论文《德国悲剧的起源》(1928)遭到法兰克福大学拒绝后,他即终止了对学员生涯半心半意的追求。1933年纳粹上台后,本雅明离开了德国,最后在巴黎定居,继续为文学期刊撰写文章和评论,1940年法国陷于德国,他南逃,企图取道西班牙去美国,但在法西边境从布港警方获悉将被送交盖世太保后,他自杀而死。

本雅明的大量著作于身后出版,在20世纪后期为他赢得愈来愈高的声誉;他行文凝练,在作品中进行哲学的思考,写来饶有诗味。他将社会批判、语言分析及历史怀旧情绪融为一体,字里行间流露出感伤与悲观情绪。1930年代他早期抽象的批判思想变而具有马克思主义倾向。

目录信息

巴黎,19世纪的首都(1935年提纲)
巴黎,19世纪的首都(1939年提纲)
波德莱尔笔下的第二帝国时期的巴黎
一、波希米亚人
二、闲逛者
三、现代性
附录
论波德莱尔的几个主题
附录波德莱尔论丹蒂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本雅明认为现代机械技术给个体带来的震惊体验,瓦解了传统艺术的神圣光晕,并将之视为一种现代性的直觉体验而被表达。然而,这种体验方式却不是到现代社会才出现的,也并非现代艺术的专利。震惊作为一种审美体验,涵盖了从审美体验到审美判断的整个审美过程,使个体在面对丑、...  

评分

本雅明在《波德莱尔: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里并不是在写波德莱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波德莱尔是他灵魂选择依附上的一具肉体,他所需要的,是波德莱尔的眼睛和手中的羽毛笔。这本是一部名为《巴黎拱廊街》的鸿篇巨制,波德莱尔本来只是黑色的维吉尔,带着本雅明度过19...  

评分

评分

(按:本文原刊於《詩潮》第六期二零零二年七月 ,頁50-53。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了劉北成重譯的Charles Baudelaire: a lyric poet in the era of high capitalism,題目改為《巴黎,十九世紀的首都》。這個新譯本補譯了1935年提綱,並增添了一篇波德萊爾論丹蒂的附錄文章...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如果我没有被翻译坑爹,这本书不如说是一份后革命时代巴黎的城市生活方式、流行品味、城市景观、阶级关系、流行文学和公共舆论的图像记录和文本解读,夹杂着淡淡的忧伤和忧虑。本氏眼中巴黎犹如戏台,上演着资本主义社会各种光怪陆离的剧目:城市的日常悠闲与生活,建筑风格所暗含的技术要求与艺术审美的张力与融合,城市规划中隐含的政治目的,过往行人的表情、作风、衣着所体现的社会阶层,报纸专栏观点的传播与讨论,复古品味的流行,百货商店与橱窗陈列对消费者的刺激,以至妓女的生意方式等等,无不指向资本主义发展到一个高峰所产生的城市生活,其中蕴含的现代性对人身、经济和思维的控制与改造。选取波德莱尔为研究对象,是由于他将自己放逐于城市人群之外,文笔兼具恶魔式黑暗和弥赛亚光芒,似也可作为巴黎二重性的一种意象。

评分

永远在蓬勃诞生和永远在僵死为古典的现代性(现代人的症候不在于罗曼蒂克式的“一见钟情”,而在于感伤怀旧的“失却之恋”),以及乌合之众中的英雄(现代英雄只是英雄的扮演者)、钟爱妓女与死亡的巴黎闲逛者(flâneur)波德莱尔,这位可爱又可憎的古典的现代诗人……

评分

也许本雅明写的是关于“目光”的挽歌?在新闻、人群以及居室内失去经验能力的人,将现代性的古老体验锻熔入目光所要克服的距离之中。波德莱尔的黄昏说出了这昏暗与辉煌:某个街头中央百转千回的可厌视线中诞生的最后一瞥之恋,只是假装“记忆脱离编年史得以完成”的幻象。

评分

也许本雅明写的是关于“目光”的挽歌?在新闻、人群以及居室内失去经验能力的人,将现代性的古老体验锻熔入目光所要克服的距离之中。波德莱尔的黄昏说出了这昏暗与辉煌:某个街头中央百转千回的可厌视线中诞生的最后一瞥之恋,只是假装“记忆脱离编年史得以完成”的幻象。

评分

沃霍尔曾说:“每个人在现代都能当上15分钟的名人”,而现代性的肇始发言者波德莱尔却没有预料到这一点,他以为自己的作品在几个世纪后才会出名,不曾想身后十几年它们就登上了神坛。他出席了无数流动的盛宴,以为这就是未来世界的顶峰,可这只不过是前夜,或许又可以说是,是灵光最后的栖息之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