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大卫·哈维(David Harvey),1935年生于英国肯特郡,1957年获英国剑桥大学学士学位,1961年获该校博士学位。曾任教于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美国宾州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和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现任教于纽约市立大学研究生中心和伦敦经济学院。哈维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批判性知识分子,是当代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至今已经出版了十部著作,其中包括《地理学中的解释》、《社会正义与城市》、《资本的限度》、《资本的都市化》、《后现代的状况》,以及《资本的空间》和《新帝国主义》等。
译者简介
黄煜文,1974年生,台湾大学历史学硕士,现为专职译者,译著甚丰。重要译作有《论历史》、《世纪末的维也纳》、《肉体与石头》、《孩子的历史》、《错的是我们,不是我:家暴的动力关系》、《惩罚与现代社会》、《你的权利从哪里来?》等。
巴黎一直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城市,但它却是在“第二帝国”时期才摇身成为我们今日所知的现代性样板。在1848到1871年两次失败的革命之间,巴黎经历了一场惊人的转变,俗称“巴黎大改造”。奥斯曼男爵,传奇的巴黎首长,一手打造巴黎的外观,以今日巴黎四处可见的林荫大道,取代了昔日的中世纪城市面貌,成就了今日如梦如幻的巴黎。这段时期也兴起了以高度发达的金融业为主体的新资本主义形式,以及现代的大众消费文化。城市外貌及社会景观的剧变,带来崭新的现代主义文化,同时也导致巴黎沿着阶级的界线断裂,结果是1871年巴黎公社的建立,以及随后的血腥镇压。哈维的全景式观照与戏剧式的叙述,使得阅读本书一直充满着张力。本书堪与卡尔•休斯克《世纪末的维也纳》媲美,是研究现代都市兴起的历史杰作。
推荐——
当你阅读奥斯曼的、巴尔扎克的,以及哈维的巴黎的时候,你可能会忽然意识到自己身边发生的类似情景。或许,你自己的城市,也曾经有过,或正在经受着:痛苦的“创造性破坏”的过程。
——唐晓峰,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
本雅明用意象蒙太奇重构了“巴黎,十九世纪的首都”,让我们置身于闲逛者、“波希米亚人”、拾荒者、妓女之中,行走在拱廊、林荫大道乃至街垒之间。大卫·哈维给出的是更冷峻的分析和论证:“巴黎,现代性之都”与其说是现代人间天城蓝图的实现,不如说是帝国和资本的联手杰作。从本雅明到哈维,我们看到了西方左翼的巴黎研究从文化批评到政治经济分析的深化。
──刘北成,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哈维的巴黎是对本雅明的巴黎的补充,而不是一种对抗。本雅明的巴黎,看上去像是美学;而哈维的巴黎,是政治经济学。本雅明的拱廊计划无法效仿,而哈维的研究可以说是历史地理学的完美一课。本雅明是难以望其项背的天才,哈维则是一个能让众人学习的典范。
——汪民安,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教授
持续十七年的巴黎大改造,将贫苦的老巴黎人驱赶至郊区,换来一个光鲜的“现代性之都”,随后巴黎公社革命爆发,二者有何内在联系?当贫困在郊区被“世袭”下来,2005年巴黎北郊的穷孩子走上街头焚烧富人的汽车,2007年郊区青年再次暴动,甚至端起了猎枪——“巴黎骚乱”,这场现代巴黎的“样板戏”一次次上演的时候,我脑海里浮现的,还是那次大改造的影子。一百多年前,让老巴黎天翻地覆的铁铲,所制造的贫富分区等“遗产”,对今日之城市动荡,负有怎样的责任?我想在这本书中找到的答案。
——王军,新华社高级记者,著有《城记》《采访本上的城市》
一直没时间写点东西反驳大卫哈维。只能先简单列出观点,算个不成形的草稿: 《巴黎:现代性之都的诞生》在建设专业学科内的名声很大,但从元理论的视角来看,此书颇具误导性。 最主要的误导,就是作者用“现代性”一词,故意混淆了威权统治下的资本积累、利益集团勾结,与古...
评分第十二章 消费主义、景观和休闲 拿破仑第三帝国时期,空间作为: (1)政治景观,目的在于展示帝国权力。宫廷典礼、婚礼’、外使来访,这些都是营造景观以宣扬帝国权力的大好机会。 (2)消费景观。以百货公司和橱窗展示为代表。 (3)政治反对景观。随着帝国衰微,人们开始越...
评分 评分对城市更新和变迁的研究是地理学上一个非常受欢迎的课题[^1]。从20世纪30年代起,当地理学研究者们刚注意到这个问题时,它们就有意识地将城市人口、布局、风貌和景观的变化,这些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地理过程,放到相对较为抽象的彼时彼地的政策法令,经济结构和活动,阶层构成等...
评分以为是本建筑与城市规划的书,就买下来看,结果是讲政治历史的,政治历史也可以很有趣,可是总有一种让我很不舒服东西时时在阻碍我获得阅读的快感,回头一看作者简历,哟,原来是马克思主义者哟,难怪整本书都是让我起鸡皮疙瘩的阶级斗争词汇。 不过我准备硬着头皮把它读下去。
巴黎就是现代性本身。
评分坑爹般的难以下咽,其实我就看了一点点,催眠最好的书。。。
评分坑爹般的难以下咽,其实我就看了一点点,催眠最好的书。。。
评分所谓螺旋递进的全景刻画,政治经济学、美学和日常生活的空间纵横切割,对于多样史材的调度能力都令人惊叹,作者立场、现实关联之鲜明也让人存疑。较之《世纪末的维也纳》,多几分巴黎合有的浮华喧嚣,少一些后者的深沉专注。图表数据丰赡,著译文笔精雅。屡见繁简转换衍生印误
评分所谓螺旋递进的全景刻画,政治经济学、美学和日常生活的空间纵横切割,对于多样史材的调度能力都令人惊叹,作者立场、现实关联之鲜明也让人存疑。较之《世纪末的维也纳》,多几分巴黎合有的浮华喧嚣,少一些后者的深沉专注。图表数据丰赡,著译文笔精雅。屡见繁简转换衍生印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