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与卡尔•马克思和马克思•韦伯的齐头比肩者,埃米尔•涂尔干同样被誉为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之一,其特殊的理论地位和思想影响是不言而喻和不容置疑的。本书发表于1893年,它不仅仅是一篇涂尔干为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而提交的论文,更是他最初确立其思想理论的开山之作,其重要性是无需赘述的。在这部著作中,涂尔干既提出了“社会团结”、“集体意识”、“功能”、“社会容量”、“道德密度”以及“社会分化与社会整合”这些后来一直为社会学界所沿用、修正和争论的概念,也通过对“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环节社会”与“分化社会”以及“压制性制裁”与“恢复性制裁”的纵向二元划分,探讨了历史演进的基本规律。概言之,涂尔干的社会学主义之基本立场在本书已初现端倪:一切存在与现象的根源,皆为“社会”。
Emile Durkheim (1858-1917)涂尔干,法国社会学家,社会学的学科奠基人之一。1858年4月15日出生于法国孚日省埃皮纳尔一个小城镇的犹太教教士家庭。幼年曾学习希伯莱文、旧约和犹太教法典。青年时代放弃了宗教信仰,走上实证科学的道路。1879年,就学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1882年毕业。1882~1887年,在省立中学教书。其间赴德国一年,学习教育学、哲学、伦理学,深受W.冯特实验心理学的影响。1887~1902年,在波尔多大学教书,并在那里创建了法国第一个教育学和社会学系。1891年,被任命为法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1898年,创建了法国《社会学年鉴》。围绕这一刊物形成了一批年轻社会学家的团体──法国社会学年鉴派。1902年后执教于巴黎大学。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断了这位反战学者的学术研究,他的儿子和许多学生死于战场,他受到极大的刺激。1917年11月15日在巴黎去世。主要著作有:《社会分工论》(1893)、《社会学方法的规则》(1895)、《自杀论》(1897)、《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等。
埃米尔·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I]发表于1893年,不仅仅作为一篇博士论文而提交,更是确立涂尔干思想理路的开山之作,在这部论著中,涂尔干摆出了他的社会学主义的基本立场:一切存在与现象的根源,皆为“社会”。作为于卡尔·马克思和马克斯·韦伯齐名的社会学三大奠基人之一...
评分评价一个社会学家水平高低,有两个维度。 维度一,可能性。首先要看他给社会思想界带来了多少新鲜的理念和观察角度,哪怕只是点燃新的火种,捻起新的头绪,挑出新的话题。 维度二,真实性。“新”只是一个起点,最重要的,却是尽可能正确。什么是正确,如果撇开哲学角度休姆...
评分英才会更加专业化 劳动分工适用于有机体,与生物学想通。 劳动分工是社会秩序最重要的基础 今天道德意识的强制力应是:各尽其能 社会担心人们过于专业化 一,如果分工的作用只有创造文明,则它是不必要的,因为它只是在减少自己带来的危害 分工带来的文明的进步对道德生活产生...
评分Foundations of modern social theory的final,纪念某个清晨,一个睡眼朦胧的女孩被涂尔干的思想醍醐灌顶而清醒无比的感觉。 —————— As two of the three greatest sociologists in the 20th century, Durkheim and Marx have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of division of ...
评分开始看Durkheim,看完了Marx和Weber,再来看Durkheim,我从高原走到了平地。Durkheim的一生,相比前两位,似乎非常平凡,唯一的起伏,好像就是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失去了儿子。Marx和Weber的照片看了都觉得叫人亲近不得,他的照片倒像个大学里很常见的老教授,学问好,脾气也...
拿到手半年,读完只用了两周。毋庸置疑,涂师的初作尽管处处假设都在缀言佐证或推翻显得有点儿繁碎,但思路是很清晰的,切入的角度和分层的概念也是如此明晰—从压制法和补偿法的性质和各自在历史形成中所对应的的条件、作用进行切入来介绍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通过对后者的递增效果的现象和影响进行对偏见的推翻和对英国那位主张的反驳,尤其是对文明动力与分工的关系问题上,讨论快乐对文明推动地位上,快乐与幸福的极其细微的区别,直至最后对自由在分工中所处的境地的深刻分析。由相似性个体组成的初级社会所对应的机械分工下,某种在文明进程中晦于分工变迁的道德失范正影响着19世纪末的欧陆文明,涂师最后寄希望于建立一种新道德来解救此境地(显然是序言里的职业团体),当然最大的收获仍是有机团结里让人震撼的定论。
评分翻译很赞,将有机团结和机械团结分析的很透彻,不过有些地方略过时了
评分基础概念了解太少,战线拖得太长,啃起来好勉强……
评分M
评分又一篇复杂的社会学著作…… 看完最后一页的时候,深深地感受到了自己的无力感…… 涂尔干在如此年轻的时期就已经依靠自己的博士答辩论文确立了一门学科,这怎能不让人佩服的五体投地…… 不过本书应用的基本逻辑方法并没有特别标新立异,例证、反证用的很多。虽然主体基本清晰,明确的叙述了环节社会与有机社会的定义和特征,并且通过引入社会容量、社会密度等简洁明了的定义论证了社会分工产生的原因、必然性以及与道德、社会的关系。通过研究法律(强制性制裁与恢复性制裁)、自杀率等明确的指标作为研究方法还是很有说服力的。但是本书中大量引用生物学方面的例子作为论点实在是令人难以信服,就我个人而言,我反正是很难理解为什么生物进化上的某些例证可以毫无障碍的平滑转化到社会学领域毫无顾忌的加以引用。未免使说服力打了不小折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