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机械工业出版社
作者:[美]威廉·A.哈维兰
出品人:
页数:400
译者:陈相超 等
出版时间:2014-9
价格:89.0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111471998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人类学
  • 人类学入门
  • 文化人类学
  • 社会学
  • 文化
  • 教材
  • 威廉·A.哈维兰
  • 我的藏书
  • 文化人类学
  • 人类学
  • 文化研究
  • 社会结构
  • 原始社会
  • 民族志
  • 田野调查
  • 文化差异
  • 象征意义
  • 社会变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文化人类学:人类的挑战》的首要目标是向学生全面介绍文化人类学。本书吸取了一些人类学思想流派的研究成果和理念,向学生展现了各种研究方式,如演化论、历史特殊论、传播学派、功能主义、法国结构主义、结构功能主义等相结合的情况。这样兼容并蓄的做法,反映了作者的信念,即各种不同的研究方式都谈到人类行为的重要属性。

作者简介

威廉·A·哈维兰博士——美国佛蒙特大学人类学系荣誉退休教授,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在费拉德尔非亚儿童发展研究中心开始其体质人类学研究生涯。

威廉·A·哈维兰博士是数个人类学学会的成员,在北美、英国和其他国家的专业杂志发表了许多论文,并出版了几部具有极大影响的专业教科书,其内容涉及人类学的四个分支领域。《文化人类学》是其代表作之一。

目录信息

前 言
关于作者
致 谢
第1章 人类学的本质特征
1.1 人类学的发展
1.2 人类学的视角
1.3 人类学及其领域
1.4 人类学、科学与人文学领域
1.5 田野研究
1.6 人类学的比较方法
1.7 伦理学问题
1.8 人类学与全球化
第2章 文化的特性
2.1 文化的概念
2.2 文化的特性
2.3 文化的功能
2.4 文化与适应
2.5 文化与变迁
2.6 文化、社会和个人
2.7 族裔中心主义和文化评判
第3章 民族志研究:历史、方法和理论
3.1 田野研究的历史和作用
3.2 田野研究方法
3.3 田野研究的挑战
3.4 整合数据:完成民族志
3.5 民族学:从描述到阐释
3.6 人类学理论概观
3.7 人类学研究的伦理责任
第4章 人之为人:物种起源和多样性
4.1 通过适应过程发生的进化
4.2 进化和遗传研究简史
4.3 人类与其他灵长类动物
4.4 人类的祖先
4.5 智人的起源
4.6 人类生物多样性和种族问题
第5章 语言与交流
5.1 语言学研究以及语言的性质
5.2 描述性语言学
5.3 历史语言学
5.4 语言的社会文化背景
5.5 语言的多种用途
5.6 尽在不言中:姿势—呼叫系统
5.7 声调语言
5.8 远距离通信:信息鼓和口哨式谈话
5.9 语言的起源
5.10 从说话到书写
5.11 全球化时代的文学和现代通信技术
第6章 社会认同、人格和性别
6.1 濡化:人类自我与社会认同
6.2 人格
6.3 跨文化视野中的另类性别模型
6.4 社会环境中正常与反常人格
6.5 全球化社会中的自我认同与精神健康
第7章 生计模式
7.1 适应
7.2 生计模式
7.3 觅食社会
7.4 生产食物的社会
7.5 工业化的食物生产
7.6 小结
第8章 经济体系
8.1 经济人类学
8.2 案例研究:特罗布里恩德文化中的甘薯情结
8.3 生产及其资源
8.4 分配与交换
8.5 地方经济与全球资本主义
8.6 小结
第9章 性、婚姻和家庭
9.1 性关系的控制
9.2 婚姻与性关系的规则
9.3 婚姻的形式
9.4 配偶的选择
9.5 婚姻和经济交换
9.6 离婚
9.7 家庭和家户
9.8 家庭的形式
9.9 居处模式
9.10 全球化世界中的婚姻、家庭和家户
第10章 亲属和继嗣
10.1 继嗣群体
10.2 在更大文化系统中的继嗣
10.3 双边亲属关系和亲类
10.4 亲属称谓和亲属群体
10.5 制造亲属
第11章 依性别、年龄、共同志趣和社会阶层而组成群体
11.1 依性别分群
11.2 依年龄分群
11.3 社会阶级和等级
第12章 政治、权力和暴力
12.1 政治组织的制度
12.2 政治制度与合法性问题
12.3 宗教和政治
12.4 政治领导与性别
12.5 政治组织和秩序维持
12.6 暴力冲突与战争
第13章 灵性、宗教与超自然力量
13.1 灵性与宗教的角色
13.2 人类学视野下的宗教与灵性
13.3 灵力与超自然生命
13.4 宗教专家
13.5 神圣的表演:仪式和典礼
13.6 魔法
13.7 巫术
13.8 宗教的功能
13.9 文化变迁中的宗教:复兴运动
13.10 宗教的耐久力
第14章 艺术
14.1 对艺术的人类学研究
14.2 绘画艺术
14.3 口头艺术
14.4 音乐艺术
14.5 艺术的功能
14.6 艺术、全球化和文化存留
第15章 变迁过程
15.1 变化机制
15.2 强制性变迁
15.3 对于强迫性变迁的反应
15.4 反抗与革命
15.5 现代化
第16章 全球性挑战、地方性回应及人类学的角色
16.1 人类的未来
16.2 全球环境中的跨国文化流动
16.3 全球化时代中的结构性力量
16.4 结构性暴力的问题
16.5 对全球化的反应
16.6 小结
前 言<br />
关于作者<br />
致 谢<br />
第1章 人类学的本质特征 <br />
1.1 人类学的发展 <br />
1.2 人类学的视角 <br />
1.3 人类学及其领域 <br />
1.4 人类学、科学与人文学领域 <br />
1.5 田野研究 <br />
1.6 人类学的比较方法 <br />
1.7 伦理学问题 <br />
1.8 人类学与全球化 <br />
第2章 文化的特性 <br />
2.1 文化的概念 <br />
2.2 文化的特性 <br />
2.3 文化的功能 <br />
2.4 文化与适应 <br />
2.5 文化与变迁 <br />
2.6 文化、社会和个人 <br />
2.7 族裔中心主义和文化评判 <br />
第3章 民族志研究:历史、方法和理论 <br />
3.1 田野研究的历史和作用 <br />
3.2 田野研究方法 <br />
3.3 田野研究的挑战 <br />
3.4 整合数据:完成民族志 <br />
3.5 民族学:从描述到阐释 <br />
3.6 人类学理论概观 <br />
3.7 人类学研究的伦理责任 <br />
第4章 人之为人:物种起源和多样性 <br />
4.1 通过适应过程发生的进化 <br />
4.2 进化和遗传研究简史 <br />
4.3 人类与其他灵长类动物 <br />
4.4 人类的祖先 <br />
4.5 智人的起源 <br />
4.6 人类生物多样性和种族问题 <br />
第5章 语言与交流 <br />
5.1 语言学研究以及语言的性质 <br />
5.2 描述性语言学 <br />
5.3 历史语言学 <br />
5.4 语言的社会文化背景 <br />
5.5 语言的多种用途 <br />
5.6 尽在不言中:姿势—呼叫系统 <br />
5.7 声调语言 <br />
5.8 远距离通信:信息鼓和口哨式谈话 <br />
5.9 语言的起源 <br />
5.10 从说话到书写 <br />
5.11 全球化时代的文学和现代通信技术 <br />
第6章 社会认同、人格和性别 <br />
6.1 濡化:人类自我与社会认同 <br />
6.2 人格 <br />
6.3 跨文化视野中的另类性别模型 <br />
6.4 社会环境中正常与反常人格 <br />
6.5 全球化社会中的自我认同与精神健康 <br />
第7章 生计模式 <br />
7.1 适应 <br />
7.2 生计模式 <br />
7.3 觅食社会 <br />
7.4 生产食物的社会 <br />
7.5 工业化的食物生产 <br />
7.6 小结 <br />
第8章 经济体系 <br />
8.1 经济人类学 <br />
8.2 案例研究:特罗布里恩德文化中的甘薯情结 <br />
8.3 生产及其资源 <br />
8.4 分配与交换 <br />
8.5 地方经济与全球资本主义 <br />
8.6 小结 <br />
第9章 性、婚姻和家庭 <br />
9.1 性关系的控制 <br />
9.2 婚姻与性关系的规则 <br />
9.3 婚姻的形式 <br />
9.4 配偶的选择 <br />
9.5 婚姻和经济交换 <br />
9.6 离婚 <br />
9.7 家庭和家户 <br />
9.8 家庭的形式 <br />
9.9 居处模式 <br />
9.10 全球化世界中的婚姻、家庭和家户 <br />
第10章 亲属和继嗣 <br />
10.1 继嗣群体 <br />
10.2 在更大文化系统中的继嗣 <br />
10.3 双边亲属关系和亲类 <br />
10.4 亲属称谓和亲属群体 <br />
10.5 制造亲属 <br />
第11章 依性别、年龄、共同志趣和社会阶层而组成群体 <br />
11.1 依性别分群 <br />
11.2 依年龄分群 <br />
11.3 社会阶级和等级 <br />
第12章 政治、权力和暴力 <br />
12.1 政治组织的制度 <br />
12.2 政治制度与合法性问题 <br />
12.3 宗教和政治 <br />
12.4 政治领导与性别 <br />
12.5 政治组织和秩序维持 <br />
12.6 暴力冲突与战争 <br />
第13章 灵性、宗教与超自然力量 <br />
13.1 灵性与宗教的角色 <br />
13.2 人类学视野下的宗教与灵性 <br />
13.3 灵力与超自然生命 <br />
13.4 宗教专家 <br />
13.5 神圣的表演:仪式和典礼 <br />
13.6 魔法 <br />
13.7 巫术 <br />
13.8 宗教的功能 <br />
13.9 文化变迁中的宗教:复兴运动 <br />
13.10 宗教的耐久力 <br />
第14章 艺术 <br />
14.1 对艺术的人类学研究 <br />
14.2 绘画艺术 <br />
14.3 口头艺术 <br />
14.4 音乐艺术 <br />
14.5 艺术的功能 <br />
14.6 艺术、全球化和文化存留 <br />
第15章 变迁过程 <br />
15.1 变化机制 <br />
15.2 强制性变迁 <br />
15.3 对于强迫性变迁的反应 <br />
15.4 反抗与革命 <br />
15.5 现代化 <br />
第16章 全球性挑战、地方性回应及人类学的角色 <br />
16.1 人类的未来 <br />
16.2 全球环境中的跨国文化流动 <br />
16.3 全球化时代中的结构性力量 <br />
16.4 结构性暴力的问题 <br />
16.5 对全球化的反应 <br />
16.6 小结 <br />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我不是相关专业的,甚至这本书才知读了第一章,不敢妄想对其内容说些班门弄斧的话,只是知道它是一本教科书吓了我一跳。呵呵,没看过这么通俗易懂又有意思的教科书,如果学得课本都能是这样子,那我就不会讨厌上哪门课了。 不过书的封面有点吓,O(∩_∩)O~  

评分

看了一点,简单说一下感想......这本书买了很久了。 记忆中这本书是美国人类学本科的教程,所以对于人类学这个学科 的分支有详细的介绍,美国的出版的书籍有一点很好的好处,它会 有大量的课外阅读的书籍,对于一些你非常感兴趣的知识点作者 会引导你去找相关的书籍来看,《金...  

评分

文化人类学(第十版)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6年1月第1版 2006年1月第1次印刷 第一编 人类学与文化研究 导言 人类学是所有科学中最具解放性的。它不仅纠正种族和文化优越性的谬误,而且致力于研究任何地方、任何时代的所有民族,它对人的本质的阐明超过哲人的所有反思或实...  

评分

我站在那儿才发现这个高地象云南一般,有着撩人的气质。  除了濡润的红土地和色彩饱满的阳光,还有一大片绵延到天边的金黄色向日葵在田野上展翅狂奔。这总让我想起吴天明电影里那个激昂动人的镜头:橘黄色的天空澄净明亮,老爷子仰面朝天,铆足劲一嗓子高亢的啸喊划破...  

评分

本来想找一本文化人类学的书启蒙,但说实话,我看得很乱,一点头绪没有,七零八碎没有一点整体感。感觉都是树木没有森林,想读一些结论性分析性的文字,但很失望,都是举例各种举例。读完后一点印象都没有了。.......................................,,,,,,,,,,,,...  

用户评价

评分

就翻譯太差了

评分

翻译比第十版稍微好一些,但是校对太不负责了,错误不少。 整体内容感觉第十版好一些。

评分

与时俱进~

评分

教材。继续在推各种版本教材和原著的路上。哈维兰这本教材比科塔克的写得好,只是这本的翻译实在太糟糕了,简单一个博厄斯,居然不同章节分别出现了鲍亚士、布尔亚什、博厄斯三个时代的译名。涂尔干和迪尔凯姆更是一章用一种,太糟糕。

评分

就是课本嘛……跟老师讲课相比,不同的逻辑,一样的无聊……考前扫完一遍一会儿去看ppt,祝明天满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