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书

黑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被认为是当代欧洲最核心的三位文学家之一(此说备考,尚不知另外两位为谁),是享誉国际的土耳其文坛巨擘。1952年出生于伊斯坦堡,在伊斯坦布尔科技大学主修建筑。

1979年第一部作品《塞夫得特州长和他的儿子们》得到《土而其日报》小说首奖,并在1982年出版,1983年再度赢得奥尔罕·凯马尔小说奖。

1983年出版第二本小说《寂静的房子》,并于1991年获得得到欧洲发现奖,同年出版法文版。

1985年出版第一本历史小说《白色城堡》,这本小说让他享誉全球,纽约时报书评称他:“一位新星正在东方诞生——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这本书荣获1990年美国外国小说独立奖。

1990年出版《黑书》是一个里程碑,这本小说让他在土耳其文学圈备受争议的同时也广受一般读者喜爱。法文版获得了法兰西文化奖。1992年他以这本小说为蓝本,完成《隐蔽的脸》的电影剧本。

1997年《新人生》一书的出版在土耳其造成轰动,成为土耳其历史上销售速度最快的书籍。

1998年《我的名字叫红》出版,这本书确定了他在国际文坛上的的文学地位;获得2003年都柏林文学奖,这个奖奖金高达10万欧元,是全世界奖金最高的文学奖,同时还赢得了法国文艺奖和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

2002年作者发表小说《雪》,获得畅销,并选入2004年的《纽约时报书评》“年度好书”。此书成为作者四年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砝码。

2005年作者凭新作《伊斯坦布尔》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据传仅以微弱劣势输给了英国著名剧作家哈罗德.品特。同年获得德国书业和平奖。

2006年10月12日战胜夺标呼声颇高的叙利亚诗人阿杜尼斯、美国小说家菲利普.罗斯、卡罗尔.奥茨、以色列小说家阿莫司.奥兹、韩国诗人高银以及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等人,获得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在寻找故乡的忧郁灵魂时,发现了文化碰撞和融合中的新象征”。

他的作品已被译成40多种语言出版。文学评论家把他和普鲁斯特、托马斯·曼、卡尔维诺、博尔赫斯、安伯托·艾柯等大师相提并论。

出版者: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土耳其)奥尔罕·帕慕克(Orhan Pamuk)
出品人:世纪文景
页数:493
译者:李佳姗
出版时间:2007-06
价格:29.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208069046
丛书系列:奥尔罕·帕慕克作品系列
图书标签:
  • 奥尔罕·帕慕克 
  • 土耳其 
  • 小说 
  • 黑书 
  • 外国文学 
  • 诺贝尔文学奖 
  • 文学 
  • 帕慕克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奥尔罕·帕慕克最具野心的作品。

★以侦探推理的方式开展一个追寻文字和身份的旅程。

★恢宏的视角、强烈的自传色彩,小说版的《伊斯坦布尔》

“我要写的是一个巨大而有丰富纹理的故事,试图捕捉精神分裂的、焦虑的伊斯坦布尔。”

我想让你感觉到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恐怖,而不是去现实主义地描述它。想像你自己走在伊斯坦布尔的街头,或通过金角湾的任一座桥。想想你看到的景象。所有这些令人难过的事实,拥挤的交通,历史感——2000多年的历史——拜占庭建筑转变成工厂,矗立在拙劣商品的广告牌旁边。这些破破烂烂的东西。……我想传达这种无望的感觉,这种绝望。

——帕慕克

[内容介绍]

我还要寻找你多久,一栋房子又一栋房子,一扇门又一扇门?还要多久,从一个角落到另一个角落,从一条街到另一条街?然而,我直觉相信,等我们到了七十三岁,当如梦不再有条件盼望另一种生活的时候,她终将会爱我。

这是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又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出版于1990年。小说叙述了一个在伊斯坦布尔土生土长的律师卡利普寻找失踪妻子的故事。一个侦探小说式的开头——妻子如梦失踪,只留下一张字条,卡利普开始了搜寻,也就开始了在伊斯坦布尔的街头漫游。他逐渐相信,如梦的出走与她的同父异母哥哥耶拉的失踪有关,后者是知名的报纸专栏作家。他开始探寻耶拉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探访耶拉曾经到过的场所,甚至用耶拉的方式进行思考,最后他潜入耶拉的公寓,穿他的衣服,接他的电话,最后甚至能假扮他来写作专栏。

这是小说的表层情节。而就像帕慕克在书中所言,故事背后自有其更深含义。卡利普对如梦和耶拉的追寻,似乎象征着对某一终极理想的探寻和揭秘,这与书中一度讨论的文字与意义之谜、面孔与意义之谜和耶拉专栏中宣称的“救主将到来的”的理论,有着同样的文化逻辑,因而也形成了一个多线平行的意义网络。与此同时,对自我本质的追问、自我与他人关系的思索,既通过小说本身的情节,又通过小说中耶拉专栏的文本,不断地强化,弥漫在整部小说中,由此又引发和连带着对伊斯坦布尔历史和命运的叙述,更由此扩大到对东西方关系和本质的思索。

《黑书》是一部迷宫般叙事繁复的小说,而其主题也同样呈现出意义的网络化格局。作者融情节、故事、历史、虚构文本、自传成分等于一炉,各种元素交叉并存,形式和主题都体现出强烈的帕式色彩和鲜明的原创性。这是一部伟大的小说,至少是有成为伟大小说的野心的作品。堪称作者集大成的作品。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现实与虚幻的碰撞! 帕慕克的这本《黑书》感觉是挺晦涩的,有些混乱。但的确融合了对一种文化的失落,对自身的认同,价值的追寻。有些文字是挺有哲理的,但隐含得比较深,不太好懂。 东西方文化的碰撞,让人迷失其中? 书中的文化,政治,语言和历史,有不少是陌生难懂的。 书...  

评分

评分

最近读完了《黑书》,跑到豆瓣上来写个评论——虽然评论只会显露我的无知。无知就无知吧。 首先说个翻译的问题,里面有什么“当我还是一个菜鸟记者的时候。。”这样的翻译,真让我晕倒 !译者还真是与时俱进啊,菜鸟,这怎么译啊。。信,达,雅——我认为这个标准还是很合理...  

评分

晕晕乎乎读完书,我想趁脑子再次乱掉之前,卑鄙地、剧透地把我脑中记得(臆想)的故事情节写下来。鉴于本书中诸如“我是谁”这种问题连主人公自己都回答不了,所以在叙述中,我将略去名字,只用男人、女人之类的称呼。 故事(应该)是这样的(仅代表个人意见): 一个老实巴交...  

评分

一 伊斯坦布尔永远都是帕慕克笔下的寄托,雾气重重的街巷、步履匆匆的人们、厚重的历史、前卫的现代化共同构造了小说的主题:冲突。 卡利普就在这样一个城市中寻找着、迷失着、思索着,他最后成功的救赎了吗?他所追求寻找的最后得到了吗?作者并没有给出答复。 小说以侦探...  

用户评价

评分

断断续续读了一个多月。实在太可怕了,怎么可以写得这么啰嗦又这么迷人。帕慕克师承太多,大师辈都该列入:无论现代派(普鲁斯特、福克纳……)还是后现代三杰(卡尔维诺、博尔赫斯和纳博科夫),处处都见影子。如卡氏在未来千年文学录中语“繁复”之典范,虚构能力和叙事密度可直逼纳博科夫,而后现代技法多仿自自博尔赫斯。

评分

没读完

评分

半梦半醒

评分

没读完

评分

迷离,狂乱。讲述迷失的城市,自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