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M.库切(J.M.Coetezee1940——),库切1940年生于南非开普敦,荷兰裔移民后代。成长于南非种族隔离政策逐渐成形并盛行的年代。1960年他离开南非赴伦敦,从事电脑软件设计。1965年到美国攻读文学博士,毕业后在纽州立大学做教授。1971年回到南非,在开普敦大学英文系任教。2002年移居澳大利亚。现系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成员,并在该校执教。小说《等待野蛮人》(1980)一出版,即摘取费柏纪念奖、布莱克纪念奖,为库切赢得了国际声誉。《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1983)出版当年就赢得英语文学界最高荣誉——英国布克奖。《耻》1999年再度获布克奖,使库切成为唯一的一位两次获该奖项的作家。1994年出版的《彼得堡的大师》获得爱尔兰时报国际小说奖。《男孩》(1997)和《青春》(2002)是自传体小说,披露他生活中不为人所知的一面。其他重要作品还有《幽暗之地》(1974)、《内陆深处》(1997)、《福》(1986)、《伊丽莎白·科斯特洛:八堂课》(2003)、《慢人》(2005)等。库切的每一部作品风格完全不同,意义多元。他是英语文学中获奖最多的作家之一,除了以上提到的奖项,还获得过法国费米那奖、普利策奖、2000年英联邦作家奖等。2003年库切荣膺诺尔文学奖。
库切的自传体小说《男孩》和《青春》是两部各自独立而互有关联的作品,前者叙写主人公十岁至十三岁时在南非的孩童生活,后者是他大学毕业后到伦敦谋职的一段经历。《男孩》结束之前主人公跨入了中学校门,而《青春》开篇之际则是大学生活的尾声了,两者之间略去了一段很重的人生经历。保以闪开偌大一个空当,这事情颇费猜详。
关于这个男孩的故事还涉及其家庭的种种变故。老爸老妈秉性不同,角色各异,只是谁也没法主宰自己的命运。还有可怜而执著的安妮阿姨,她让约翰见识了人生的无奈。这里所有的情节都带有天真而阴郁的色彩,且充满奇奇怪怪的幻想,然而这一切细琐之处背后却有着宏大的叙事意图。通过一个小男孩,一个普通的中产家庭,见证殖民者的文化帝国主义给南非社会播下冲突的祸根——库切借此铺衍本书的悲剧性语境,透过主人公内心的困惑,世事艰难的老生堂谈了人意料地演绎出一套全新话语。
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John Maxwell Coetzee),南非白人小说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大学教授。1940年出生于南非开普敦市,有德国和英国血统,但以英语为母语。1960年代库切移居英国,做过计算机程序设计师,后来转往美国攻读文学,取得博士学位。库切是第一位两度获得英...
评分Coetzee的这本薄薄的小书,似乎在讲述他所有作品中表现出的某种情绪的起源。 冷静者的孤独和孤独者的冷静。 Boyhood说的是,一个自愿被排除在群体之外的孤独者如何成长。 孤独,是每个孩子感受过的,或短或长;当他意识到自己的特殊性和唯一性,他就感受到了孤独。 与众不同者...
评分库切的书一直很好读,好读并不是指立意浅白通俗消遣,而是良品好读,晓畅坦荡,既容易进入又易于体悟,这两种看似平常的品质在如今的文学中是多么难于统一呀。 少年时期大概算是青春前延的产物,青春恰似液态气态无穷互化的物质,黯蓝色沉积洇漫,宿命般摆脱不了枯涩惨淡的底色...
评分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John Maxwell Coetzee),南非白人小说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大学教授。1940年出生于南非开普敦市,有德国和英国血统,但以英语为母语。1960年代库切移居英国,做过计算机程序设计师,后来转往美国攻读文学,取得博士学位。库切是第一位两度获得英...
评分...
评分身份认同的疑惑."在上学放学的路上,他每天都能看见英国人,可以羡慕地观察他们笔直的金黄色头发和发亮的肌肤,欣赏他们宽窄合体的衣着,还有他们镇定自若的风度。他们轻松自在地互相调侃(那些英语单词他在讲公立学校的故事书里读到过)。他不想加入他们的嬉逐,但他窥察他们,试图学着他们的样子." 另外许多奇怪的想法我也能完全理解。
评分南非的小说。。。
评分一切都如小鸡鸡抹上鞋油般悲伤。。。
评分比青春差了许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