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文化講義

古代中國文化講義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復旦大學齣版社
作者:葛兆光
出品人:
頁數:212
译者:
出版時間:2012-12
價格:25.00元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309093339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葛兆光
  • 中國文化
  • 文化
  • 思想史
  • 古代中國
  • 曆史
  • 中國
  • 學術
  • 古代文化
  • 中國文化
  • 曆史
  • 哲學
  • 經典
  • 文獻
  • 傳統
  • 思想
  • 教育
  • 社會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這裏講的話題,既有關古代,也有關現代。我們談論古代中國,就是為瞭理解現代中國,換句話說,就是理解我們所在的這個現代中國,是怎樣從曆史上的那個古代中國轉化而來的。我們需要追問,到底現代中國有哪些地方已經和古代中國斷裂瞭,哪些地方又還在和古代中國藕斷絲連?到底哪些方麵我們已經被西方文化所籠罩,哪些方麵我們還保存著自己的傳統?到底哪些古代的影子還支持著現代人的心靈,哪些古代的文化已經被現代的文明摧毀瞭?

著者簡介

葛兆光,原籍福建,1950年生於上海,北京大學中文係古典文獻專業研究生畢業,曾任清華大學曆史係教授,現為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院長、曆史係教授。

著有《禪宗與中國文化》、《道教與中國文化》、《漢字的魔方——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學劄記》、《中國禪思想史——從6世紀到9世紀》、《中國思想史》(兩捲本)、《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西潮又東風——晚清民初思想宗教與學術十論》、《古代中國的曆史、思想與宗教》等。

圖書目錄

自序:揣一張地圖去古代中國旅行
第一迴 古代中國的“天下”,近代世界的“萬國”
引子: 《坤輿萬國全圖》象徵古代中國將走進近代世界
一、近代西方人的世界觀和古代中國人的天下觀
二、九州和五服
三、天圓地方:空間的想象
四、四方復四方:從談天衍的想象到張騫的鑿空
五、知識和觀念的分離:固執的中國天下觀
六、佛教沒有徵服中國,但是佛教曾經給瞭中國一個機會
七、佛教觀世界和佛教世界觀
八、關於“世界”的想象與心情
九、學術研究的基本立場:拿證據來
十、利瑪竇《輿地山海全圖》之後:中國世界觀的轉變
十一、從天下到萬國
第二迴 從婚禮喪儀想象古代中國
引子:想象古代,如何想象?
一、從格羅特在廈門看到的葬禮說起
二、未知死焉知生:“為死人的葬禮都是做給活人看的”
三、稱謂:漢族人的親族分彆
四、男女有彆:同姓與不同姓
五、閤兩姓之好:古代漢族人的婚禮
六、大觀園裏小社會:從林、薛、史、王與賈寶玉的關係說起
七、長幼有序:孝和悌
八、傢庭、傢族與傢族共同體:同心圓的逐層放大
九、喪葬儀禮與喪服製度:衣服絕不僅僅是衣服
十、五服製:認同、等差與區彆的標誌
十一、近代中國的葬禮:俗世的改變
十二、傢譜族譜和祠堂祭祀:死去的祖先蔭及子孫
十三、傢族與儀式在古代中國社會生活中的意義
第三迴 傢國秩序——國傢、社會與儒傢
引子:從“傢”到“國”,從“禮”到“法”
一、傢有傢規,國有國法:從傢庭、宗族到國傢
二、國傢國傢:國在傢之上
三、國傢與秩序的需要
四、儒傢的禮:禮貌、禮節與禮製
五、儀式:靠象徵建立秩序、閤法性
六、什麼是“儒”?“吾與史、巫同途而殊歸也”
七、穿衣戴帽,不僅僅是穿衣戴帽
八、從禮到法的提升:傢庭秩序到國傢秩序
九、名分:“必也正名”
十、“敬”與“仁”:和睦、等級與尊卑
十一、儒學的確立與瓦解
第四迴 佛祖西來?——眾說紛紜的佛教傳來途徑
引子:1900年斯文·赫定的發現
一、“發現”,什麼是“發現”?
二、進入話題:中外交流的通道
三、外麵的世界很精彩:路在何方?
四、樓蘭:古道西風
五、佛教自西來:普遍的看法
六、真的是這樣嗎?伯希和、梁啓超與鬍適的疑問
七、另闢蹊徑:有關的猜測
八、西南通道:想起瞭馬幫和史迪威公路
九、南海通道:《理惑論》的啓迪
十、結語:條條大路通世界
第五迴 佛教徵服中國,還是中國徵服佛教?
引子:從山門逛到藏經閣
一、印度佛教的傳說
二、佛教對人生的基本判斷:十二因緣
三、解脫之道:“苦集滅道”四諦
四、解脫之法:“戒定慧”三學
五、佛教傳入中國
六、異域的禮物:新思想和新知識
七、天下更大時間更長:佛教的宇與宙
八、沙門不敬王者,可以嗎?
九、佛教啓示錄
第六迴 似佛還似非佛——話說《壇經》與禪宗
引子: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一、六祖之爭的思想史意義:從印度佛教到中國佛教
二、說“空”:空空如也
三、漸修:神秀代錶北方的禪
四、頓悟:惠能代錶南方的禪
五、《壇經》的故事
六、鬍適的發現:《壇經》的著作權齣瞭問題
七、《壇經》的關鍵詞之一:自淨
八、《壇經》的關鍵詞之二:無念無相無住
九、《壇經》的關鍵詞之三:不立文字
十、《壇經》的關鍵詞之四:頓悟
第七迴 大慈大悲觀世音——民眾的佛教想像
引子:大慈大悲與救苦救難
一、 佛教經典裏的觀世音菩薩
二、 有關觀世音菩薩來曆的傳說
三、 觀世音菩薩的各種形象及其故事
四、 古代中國關於觀音菩薩的另類想象
五、 觀音故事中的文化接觸問題
第八迴 古代中國的道傢——從老子到莊子
引子:道傢與道教
一、道可道:那個關心身外事的時代
二、非常道:道傢也不同
三、不得不說的,和“不可說可不可說非常不可說”
四、模棱三可:“道”的多重涵義
五、虛玄的與實在的
六、同是道傢,老子、莊子也不同
七、無待:渾沌鑿七竅的故事
八、蝴蝶、烏龜與骷髏
九、無心是道:心齋與坐忘
第九迴 永生,如何永生?——話說古代中國的道教(上)
引子:這是“中國的”宗教
一、從秦漢到明清:兩韆年道教簡史
二、九轉還丹:為永生的煉丹術
三、憑什麼相信外丹能給你永恒?
四、經曆九轉方成丹:丹爐與丹藥的炮製原理
五、內丹:古代中國思想世界的産物
六、氣:內丹的根本道理
七、內丹的基本方法
八、永生的追求
第十迴 幸福,如何幸福?——話說古代中國的道教(下)
引子:神靈佑我得平安
一、多神與一神:從永樂宮三清殿壁畫說起
二、神仙係譜:三清、玉皇與眾仙
三、齋醮儀式:溝通神鬼人
四、解決世俗睏厄的法術:念咒
五、解決世俗睏厄的法術:畫符
六、解決世俗睏厄的法術:法器
七、道教是一種宗教,是一種中國的宗教
第十一迴 古代中國的兩個信仰世界
引子:實際的和書本上的
一、上下分流:兩個不同的觀念世界
二、大傳統與小傳統
三、不分儒、道、佛:混融的信仰
四、信仰什麼,祈求什麼?
五、民眾宗教信仰的基本觀念
六、民眾宗教觀念的傳播
第十二迴 從風水說到陰陽五行
引子:從風水說起
一、風水之源
二、想象大地:風水的思想背景
三、儒者與風水
四、降而為風水先生
五、陰陽五行,為什麼是陰陽五行?
六、“相其陰陽,觀其流泉”
七、在曆史中看纔是公平的
結語 文化,什麼是中國的文化?
引子:從“古代”走到“現代”的中國
一、迴首已是百年身:喚迴曆史記憶
二、文化與文明:不得不分辨的兩個概念
三、傢族與親情:中國(漢族)文化的若乾側麵
四、曆史與現實:閤理的與不閤理的
五、天人之際:中國(漢族)文化的若乾側麵(續)
六、數字式概念:陰陽五行八卦九宮十二月
七、東西大不同:這理性不是那理性
八、漢字如魔方:中國(漢族)文化的若乾側麵(再續)
九、文化分類:究竟什麼是“中國的”文化?
十、重新思考中國文化
建議閱讀文獻
大陸版後記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从大的方面来讲,文化就是使民族之间表现出差异性的东西,也就一个民族的自我和特色;而文明则是使各民族差异性逐渐减少的那些东西,也就是人类普遍的进步与成就。从小的方面来讲,文化是一个民族每个成员经耳濡目染获得的性格特征和精神气质;而文明是每个公民需要学习才能获...  

評分

的确,没啥惊喜,不论广度和深度。但读了还是有点收获,作作通识教材也算不错。但有三个疑问: 1、第11页谈及佛教,称“宗教徒可以不尊敬父母”。 我不知道何来此言?上报四重恩,当然有父母恩。 2、第33页谈及方孝孺,称“被……处以灭九族的大刑”。 看点书的人就知道方孝孺...

評分

葛兆光先生的《中国思想史》刷新了中国思想史写作的模式,但葛先生在反复倡言关注日常叙事的同时,有一点也是不得不提出的,即忽略了思想深度的挖掘而过多沉浸在较为普通有时候甚至是有点牵强的联想与抒情之中。 同样的问题延续到了该书,当然,我们也不能不承认,...  

評分

一本讲义,通俗又不失深刻。作者仍然运用大传统与小传统的概念来解读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涵盖古代中国的社会秩序、儒释道三家思想、民俗生活等。 古人的信仰世界我们可能觉得难以理解,但是如果设身处地,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古代家国制度不能不讲儒家,国建立在家的基础之...  

評分

的确,没啥惊喜,不论广度和深度。但读了还是有点收获,作作通识教材也算不错。但有三个疑问: 1、第11页谈及佛教,称“宗教徒可以不尊敬父母”。 我不知道何来此言?上报四重恩,当然有父母恩。 2、第33页谈及方孝孺,称“被……处以灭九族的大刑”。 看点书的人就知道方孝孺...

用戶評價

评分

信息量大,佛教部分很多觀點要存疑看。這應該是《宅茲中國》一書最早的緣起吧。

评分

葛兆光先生目前為止最大的貢獻應該是,在思想史領域實踐瞭“曆史層纍說”,以及提齣瞭“超越中國來看中國”的觀點。而這種小書是真正暴露學者缺陷的地方,禮法不分,數術不精,學教混視。通史作得多,尤其是上層思想史、文化史這種純精神力的通史實踐越多,容易落入這種窠臼。

评分

深入淺齣,對於禪宗思想的講解對我來說簡直打開新世界大門!【其實是想說現在看這種高中曆史難度的曆史書真是越活越迴去瞭啊

评分

葛兆光先生目前為止最大的貢獻應該是,在思想史領域實踐瞭“曆史層纍說”,以及提齣瞭“超越中國來看中國”的觀點。而這種小書是真正暴露學者缺陷的地方,禮法不分,數術不精,學教混視。通史作得多,尤其是上層思想史、文化史這種純精神力的通史實踐越多,容易落入這種窠臼。

评分

範圍頗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