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歌德的代表作,为诗体悲剧,书中描写了主人公浮士德一生探求真理的痛苦经历,反映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整个欧洲的历史,揭示了光明与黑暗、进步与落后、科学与迷信两种势力的不断斗争。歌德借助浮士德的抱负和追求,表达了他本人对人类未来远大而美好的理想。全书由一系列叙事诗、抒情诗、戏剧、歌剧以及舞剧组成,涉及神学、神话学、哲学、科学、美学、文学、音乐以及政治经济学。译本采用郭沫若先生的经典译文,插图采自郭沫若先生于20世纪40年代编印、绝少流传因而弥足珍贵的《浮士德百三十图》,由弗兰兹·斯泰封绘图,亦是本书的经典插图作品。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剧作家、诗人、思想家。歌德除了诗歌、戏剧、小说之外,在文艺理论、哲学、历史学、造型设计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郭沫若,著名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
郭沫若:我国著名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
《浮士德》被赞誉为经典的悲剧史诗,因为它在有限的篇幅里试图去展示最为广阔的社会图景和人类对理想、对终极幸福追求的悲壮而令人震撼的不懈努力。虽然最后迎接浮士德的是无法逃脱的死亡、停止、一无所获,但是谁又能避免这些必然不能改变的命运呢。命运,总是更强悍的,...
评分终于,这本厚厚的《浮世德》翻到了最后一页,和浮世德一起经历的这段路途,也终于随着浮世德的升天而到达了终点。读完全书,很是混沌,对于哲学及历史的不够熟悉使得原应有的享受荡然无存。理解不够,只能从浮世德的个人发展谈起。 浮世德永远是不安于现状的,对生活永远没有满...
评分时隔如此之久,终于理解浮士德。人对宇宙和真理的探索无穷无尽,锐意探索最终往往是徒劳。理性和知识的增加并不会让我们更幸福,求知奋进的过程却会让我们失去了本真世俗的快乐。人的精神归宿在于神性(das Unheimliche) ,让人得到心灵的安宁,把自己交给信仰,最终获得相对的...
评分这部诗剧中最重要的两个人物便是浮士德和靡非斯陀,甚至可以把他们两人看做一体,魔鬼仅仅是浮士德或者说每个人心中那恶的一面,它拥有邪恶的力量,但是它也是一个中立的东西,就像靡非斯托他是不会逼着浮士德去作恶的,他不会挟持你,但是他一直在洞察你、在等待你,如...
评分最近旧书堆里找到的,突然记得我小时候读过,还给同学推荐过…………那个时候也不懂,倒是听同学说这本书很好。所以自己也说好……到如今又想重读,但是一见杨同学的翻译,真是让人不敢恭维兮。再加上太多画蛇添足的注释,使我对此只能望而却步(即永远停留在读黑塞和曼的水平...
现实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自我探索实现的宏篇;诗剧、二部悲剧和五次追求幻灭但毕竟爽过了好羡慕;欲望得不到满足和得到满足,人生这样斗争到死;本就是这世界快乐的一遭,莫错把贪图当理想,即便得到也不一定想要,哪怕一切皆如所想,欲望驱动和满足造就狂妄自大,恍然回头不是真的得到,告诫自己能节欲精进砥砺肯干敬天爱人自己开心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就好;最初想读是因为墨菲斯托,这恶魔出镜率太高;诗剧不好读容易抓不住主线和漏戏,插图版连贯了情节又提醒重点不漏戏大赞;这书从西安读到北京好几周了累爱,虽然ms不是主流版本但也能读出郭沫若翻译的不错,经典作品值得一读
评分郭沫若的译本初看十分惊艳,迫不及待往下读。但看到后面有些审美疲劳,再加上知识储备不够,读来十分吃力。或许再过几年还会重读,希望有新收获。
评分郭沫若的译本初看十分惊艳,迫不及待往下读。但看到后面有些审美疲劳,再加上知识储备不够,读来十分吃力。或许再过几年还会重读,希望有新收获。
评分郭沫若的这个译本,语言更加的雄健有力,而且以大幅调整语法结构的手法力求押韵,整体上比别家的更融贯些,适合歌德的古典主义诗风。缺憾的地方也不少,有些古字显得生涩拗口,角色人物的唱辞几乎动用了古典汉诗的所有形式,大段的诗词歌赋总有些格格不入,念着念着就让人想起了西江月和好了歌,例外是仿效《诗经》的颂体诗较有带入感。此外,他的白话诗过于严整,在表现浮士德的崇高、狂热上具有的表现力,却不怎么适合表现梅菲斯特的虚无和滑稽,郭译的梅菲斯特太严肃了,在这方面不如钱春绮。读了后记觉得郭沫若真不简单,因为他译第一部也就用了十天,第二部也就个把月,用时如此之短,而这本诗剧的抒情性如此之强,抒情的文字比叙事的文字显然更难译,所以他还是很让人佩服的。
评分虽然我不想把灵魂交给魔鬼,但,生活确实很美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