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切的自傳體小說《男孩》和《青春》是兩部各自獨立而互有關聯的作品,前者敘寫主人公十歲至十三歲時在南非的孩童生活,後者是他大學畢業後到倫敦謀職的一段經曆。《男孩》結束之前主人公跨入瞭中學校門,而《青春》開篇之際則是大學生活的尾聲瞭,兩者之間略去瞭一段很重的人生經曆。保以閃開偌大一個空當,這事情頗費猜詳。
關於這個男孩的故事還涉及其傢庭的種種變故。老爸老媽秉性不同,角色各異,隻是誰也沒法主宰自己的命運。還有可憐而執著的安妮阿姨,她讓約翰見識瞭人生的無奈。這裏所有的情節都帶有天真而陰鬱的色彩,且充滿奇奇怪怪的幻想,然而這一切細瑣之處背後卻有著宏大的敘事意圖。通過一個小男孩,一個普通的中産傢庭,見證殖民者的文化帝國主義給南非社會播下衝突的禍根——庫切藉此鋪衍本書的悲劇性語境,透過主人公內心的睏惑,世事艱難的老生堂談瞭人意料地演繹齣一套全新話語。
J.M.庫切(J.M.Coetezee1940——),庫切1940年生於南非開普敦,荷蘭裔移民後代。成長於南非種族隔離政策逐漸成形並盛行的年代。1960年他離開南非赴倫敦,從事電腦軟件設計。1965年到美國攻讀文學博士,畢業後在紐州立大學做教授。1971年迴到南非,在開普敦大學英文係任教。2002年移居澳大利亞。現係美國芝加哥大學“社會思想委員會”成員,並在該校執教。小說《等待野蠻人》(1980)一齣版,即摘取費柏紀念奬、布萊剋紀念奬,為庫切贏得瞭國際聲譽。《邁剋爾·K的生活和時代》(1983)齣版當年就贏得英語文學界最高榮譽——英國布剋奬。《恥》1999年再度獲布剋奬,使庫切成為唯一的一位兩次獲該奬項的作傢。1994年齣版的《彼得堡的大師》獲得愛爾蘭時報國際小說奬。《男孩》(1997)和《青春》(2002)是自傳體小說,披露他生活中不為人所知的一麵。其他重要作品還有《幽暗之地》(1974)、《內陸深處》(1997)、《福》(1986)、《伊麗莎白·科斯特洛:八堂課》(2003)、《慢人》(2005)等。庫切的每一部作品風格完全不同,意義多元。他是英語文學中獲奬最多的作傢之一,除瞭以上提到的奬項,還獲得過法國費米那奬、普利策奬、2000年英聯邦作傢奬等。2003年庫切榮膺諾爾文學奬。
在头发花白的时日再回顾童年的往昔,点滴片断恍惚间都凝结成一部依稀斑驳的默片,人物轮廓日渐模糊,偶尔还会出现大段的空白,切断情节的发展。毕竟那都是发生在数十年前的故事,在主人公大脑里沉沉浮浮,不知不觉间已铭记上自身的烙印,早已不再是往事的再现。那些被融入了主...
評分“童年,如果说有一部童年的百科全书,那里边一定充满了无忧无虑的欢乐时光,尽可在长满毛茛和跑满兔宝宝的丰美草地上撒欢,或者沉浸在壁炉边的故事书里。然而,童年的这些情景根本就与他绝缘。他在伍斯特的生活经历,无论家庭还是学校,除了痛苦地咬牙忍受,所谓的童年记忆就...
評分也许是潜意识中一种怀念、自夸的感情在作怪,我搜寻到了库切,并且第一次读了他的书。 首先读了2003年库切的诺贝尔文学奖受奖演讲,太晦涩了,基本上就没看懂,让我对阅读本书产生了一定的恐惧心理。可是正式读了以后,发现并不晦涩。虽是自传性质的作品,但是并不枯燥...
評分库切的书一直很好读,好读并不是指立意浅白通俗消遣,而是良品好读,晓畅坦荡,既容易进入又易于体悟,这两种看似平常的品质在如今的文学中是多么难于统一呀。 少年时期大概算是青春前延的产物,青春恰似液态气态无穷互化的物质,黯蓝色沉积洇漫,宿命般摆脱不了枯涩惨淡的底色...
不艱澀,但不好看。平實得幾度來瞭瞌睡。與其說是小說,更像時間綫索不明顯的傳記。
评分讀到瞭自己~
评分不艱澀,但不好看。平實得幾度來瞭瞌睡。與其說是小說,更像時間綫索不明顯的傳記。
评分讀庫切的第一本,深為激動發現他的作品。整個閱讀經曆,仿佛在漫遊所有人類的青春。
评分身份認同的疑惑."在上學放學的路上,他每天都能看見英國人,可以羨慕地觀察他們筆直的金黃色頭發和發亮的肌膚,欣賞他們寬窄閤體的衣著,還有他們鎮定自若的風度。他們輕鬆自在地互相調侃(那些英語單詞他在講公立學校的故事書裏讀到過)。他不想加入他們的嬉逐,但他窺察他們,試圖學著他們的樣子." 另外許多奇怪的想法我也能完全理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