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莱内•马利亚·里尔克(1875-1926)
德语诗人,也用法语写作
出生于布拉格,生活在慕尼黑和柏林,并曾旅居意大利、斯堪的纳维亚及法国
著作丰富,包括诗歌、小说、书简
代表作《杜伊诺哀歌》《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给青年诗人的信》等
因白血病逝世,葬于瑞士
.
.
译者:
.
冯至(1905-1993)
原名冯承植,字君培,河北涿县人
毕业于北京大学,在德国海德堡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曾任同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及北京大学教授,讲授德语
著有诗集《昨日之歌》《十四行诗》等
曾当选瑞典皇家文学历史人物研究院外籍院士,并获歌德奖章
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给青年诗人的信》,辑录里尔克在一九○三至一九○八年间写给渴望成为诗人的青年卡卜斯的十封信。这些信是里尔克对创作的思考,更是对艰难、寂寞、爱等人生问题的解答,是给予青年人的真正的精神指导。
“在你心灵深处挖掘一个答复,我要写吗?我一定要写吗?” 一个诗人,本质上是一个艺术家,在这本书中,我找到的是伟大而孤独的人格和敏感和沉思的巨大张力。 冯至先生的翻译也相当见功力。
评分1902年的深秋,青年学生弗兰斯·克萨危尔·卡卜斯(Franz Xaver Kappus, 1883 – 1966)坐在特雷西亚军事学院古老的栗树下阅读一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是奥地利诗人莱内·马利亚·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 1875 – 1926),曾经的军校学生。 时年十九岁的卡卜斯开始走进那位青...
评分里尔克的作品最早进入中国文学的视域,有赖于1930年代冯至的译介。1926年,正在北京大学德文系学习的冯至最早读到了里尔克的《旗手》(即《军旗手里尔克的爱与死之歌》),为其文字中“色彩的绚烂,音调的铿锵”着迷,随后梁宗岱、卞之琳都曾翻译过里尔克的作品。1938年,冯至...
评分里尔克说你应当面对孤独,而不是逃避,不是找些哄闹的寄托,不是找些不相干的人来陪伴。把自己浸没在热闹里并不能摆脱孤独,反而会使自己错过了孤独给予的好处。 确实,仅靠自己,很多事都完不成。但是同样,没有孤独也完不成很多事。 有朋友和我说,人是...
评分每当我茫然的时候,就会读这本书。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指路的明灯。 比如如何对待自己的创作和与他人比较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都想写好诗,可是里尔克说,如果诗真是从自己的内心,从必要里面出发而写出来的,你还会在乎好还是不好吗? 每当我浮躁的时候,就想到里尔克的这...
一个伟大的人,旷百世而一遇的人说话的地方,小人物必须沉默。而且他是这样亲切和温柔啊,哪怕是反复说着“人仅是万物中的一物,无限地单独”这种话。寂寞自然沉静如烟云晚风,没人能代替扛过这命中注定的甜蜜苦厄,烧一把虚无却温柔的文字尚能取暖,把孤勇拉长拉远,引思辨向内纵深。
评分这本书虽然短,但我相信确实是可以读一辈子的,因为说实话看了这句我就已经忘记上一句讲什么了!
评分那微风吹过密林,拂过湖面,又悠扬了内心的旷野。而我心田的小草,也随之萌芽、生长,不疾不徐,自由地吮吸着风中洋溢的爱的微光。润物细无声,还有比这更优美的书信么?潺潺的诗意里写满了深邃的真理,旷远的心空中回响的都是他亲切的低语。没有人比他更懂灵魂,没有人比他更懂自然,还有,生活。
评分看诗人怎么感觉世界是一件不让人难过的事
评分越读越好像一切都在书中,从生命最轻妙的芬芳到它沉重的果实的厚重.这里没有一件事不能被我们去理解,领会,体验,以及在回忆的余韵中亲切的认识,没有一种体验是过于渺小的,就是很小的事件的展开都像是一个大的命运,并且这命运本身就像是一块奇异的广大的织物,每条线都被一只温柔无限的手引来,排在另一条的旁边,千百条互相持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