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仁宇,1918年生於湖南長沙,2000年1月逝世於美國。美國密歇根大學曆史係博士。主要著作有《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萬曆十五年》、《放寬曆史的視界》、《中國大曆史》、《赫遜河畔談中國曆史》、《大曆史不會萎縮》等。
本書稿係黃仁宇先生的博士論文,約19萬字。全稿共分前言、京杭大運河的背景和本文研究目的、京杭大運河的地形概況、明代管理大運河的行政機構、漕糧的運輸、宮廷供應品的運輸、徵稅與商業及勞役、結論、附件等部分,重點論述瞭明代對大運河的管理與大運河的功能,以及大運河對明帝國的影響。全書稿徵引資料豐富,運用大量數據分析是其重要特點,尤其是在20世紀60年代,學者們還在熱衷於中國史進行宏觀研究的時候。
很多人读不太懂,或者说没有毅力读下去。本身是篇论文,但我认为还是很反映了明朝的对结构化官僚体系的坚持态度,但绝对不能割裂的去读它,今天从书架里翻出来钱穆老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配合着理解理解也许会有好处。 特别请注意所谓“历史意见”和“时代意见”的辩...
評分这本书是在王小波的感召下买的.买来时只知道这本书是好的,但是我不知道好在哪里,在家里至少放了有5,6年了。这次看到120页左右还留着一个折页,这应该是上次我力尽的地方.经过月末的讨论,我知道了这类书要看什么地方.但观察事物的方式仍然是倾向于与事物不太相关的理,那些宏观和...
評分几个“老资格”的老家伙翻译完之后还牛气轰轰地写了个译后记,掷地有声,仰望苍天似的。 黄仁宇用英文写的时候,为了照顾外国人的阅读习惯,除了“石”和“两”,把计量单位都改成了“盎司”。 如果真是负责任的翻译兼老教授,为何不能把一些计量单位再改成中国人熟悉的?—...
評分几个“老资格”的老家伙翻译完之后还牛气轰轰地写了个译后记,掷地有声,仰望苍天似的。 黄仁宇用英文写的时候,为了照顾外国人的阅读习惯,除了“石”和“两”,把计量单位都改成了“盎司”。 如果真是负责任的翻译兼老教授,为何不能把一些计量单位再改成中国人熟悉的?—...
評分黃氏族之學,頗為浪得虛名,其所謂”大曆史“史觀,實乃黃氏包裝的宿命論,極為粗鄙且有害。此書算是黃氏稍為嚴謹的著作,其餘不足論。
评分黃仁宇在漕運研究所花的功夫是可以看的到的,隻不過這本書有三個缺點:第一,他太過主觀的批評當時的漕政,有些意見甚至讓人覺得偏頗。第二,這本書很多更需要花功夫處理的地方被黃輕輕的跳過,行文中常常看到自己在這方麵的研究不足,但這往往是一些關鍵所在。第三,這本書的專業氣息還是太少,可能礙於語言的關係,此書行文和涉及的內容還是比較通論性質的,引用的材料也是大傢常見的實錄和會典。所以這本書的推廣要大於開創,依舊是本偏嚮入門的國外漢學書籍。
评分整體比較粗糙,另 翻譯一般。元有海運,所以輕運河,明廢海運,獨用內河漕運。這篇博論接續瞭全漢昇講的唐宋帝國與運河的關係,運河用以聯結分離的政治、經濟重心,支撐瞭帝國政府的財政,但由於種種限製(沿綫地形、沿襲的財政爛攤子、無方法成本意識、對穩定性、展示權威的考慮勝過其他、宦官漕軍等的非法競爭),運河並沒有如其應該的那樣帶動全國的發展,往往隻是地方規模的交換,運河沿綫的發展跟不上南方的整體發展速率。黃仁宇指齣瞭很重要的一點是,很多人簡單地用漕運量來判斷明政府的行政能力或效率,從而錯誤地認為1)後期漕運的失敗是因為早期的政策被破壞,2)王朝統治的崩潰是漕運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事實是明漕運製度初創就已是一種既刻闆嚴厲又浪費的財政體係,隨後的推行政策負擔過重而且不公平;明末漕運量與政府運作能力幾乎負相關
评分馬馬虎虎的看完過
评分重新讀完這本書,還是覺得這本比作者以後的書來的紮實。老實說,後麵的書有點跑火車,大而無當。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