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

1949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长江文艺出版社
作者:傅国涌
出品人:
页数:331
译者:
出版时间:2005-01
价格:30.0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35429629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知识分子
  • 历史
  • 傅国涌
  • 思想史
  • 中国
  • 中国历史
  • 政治
  • 传记
  • 1949年
  • 历史
  • 中国
  • 战争
  • 革命
  • 年代
  • 纪实
  • 政治
  • 社会
  • 变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选取不同年龄、不同倾向并作出了不同选择而各有其重要影响的十四位著名知识分子,包括学者梁漱溟、胡适、宋云彬、夏承焘、浦江清,金融家陈光甫,科学家竺可桢,作家沈从文、胡风、包天笑,出版家张元济,报人徐铸成和诗人革命家柳亚子,作家兼文化工作领导人夏衍,通过他们在1949年的日记、书信、回忆等最能袒露心迹、折射历史的文字与口头资料,真实地记录了五十五年前那个大变动时代的脉搏,使许多生动的细节、曲折的过程和未曾披露的真相一一呈现在今天读者面前。十四位人物之后还有两篇专文,同样通过私人记录,分别再现了1949年一批知识分子名人应召北上和参加开国大典的情景。

经过作者辛勤搜罗、精心耙梳出来的这些带有非凡生命个体的体温的历史,让我们看到风卷残云的大潮和来之不易的胜利所带来的万千气象与人心所向,看到面临大变革大动荡所引发的欢乐与哀愁、憧憬与彷徨以及艰难的选择与深邃思虑……这是一部可读可信、可圈可点的鲜活之书,也是新世纪学人深入时间隧道,透视历史本来面貌的一次之旅。

作者简介

傅国涌,1967年1月生于浙江乐清,现居杭州。毕业于温州教育学院,曾在中学任教。1999年开始写作,以历史随笔为主,在《书屋》《随笔》《读书》等10余家报刊发表100多万字。文章曾多次被转载,并入选《大学人文读本》、《2002中国年度最佳随笔》《2003中国年度最佳随笔》、《2002年中国随笔年选》、《2003年中国随笔年选》、《2002年杂文精选》、《2003年杂文精选》等。著有《金庸传》、《走近叶公超》、《笔底波澜――百年言论史的一种读法》等。

目录信息

前言
张元济:“及身己见太平来”
“当前困难正多,此时且慢庆祝”
“难于应召”的理由有五条之多
陈云登门造访才定计应召
老“商务”遇到新问题
昔日同人,今朝显要
为学者傅湘困境陈情
向毛泽东当面进言,应令下情上达
“我国幸有统一之文字,万万不宜自毁”
“香港正在肘腋,正宜善为利用”
为私事耗用公款,“断不能从命”
包天笑:“我不煮豆总思家”
相思如炽炭,寸寸尽成灰
翻天覆地,风雨飘摇
巨变之际民生维艰
动荡中不忘读书
“中国人正天天过愚人节”
陈光甫的彷徨
金融巨子、社会闻人――两不宫争夺的对象
策划进退、煞费苦心
对共产党心存疑虑,但相信“当非轻狂之徒”
对曾经支持过的国民党政府深深失望
不当李宗仁首选的和谈代表
主要出于个人考虑,但也受到朋友圈的影响
在香港默默注视着大陆局势的变化
“以所能换所需方可存在”
为什么滞留香港,不愿北上?
一桩银行业务惊动几位重要人物
柳亚子的“牢骚”
一个令人费解的谜
孙有光的破解还有疑问和漏洞
认为自己在民革中受排挤而产生不满
“看见不顺眼的事情太多”
是诗人,不是政治家
宋去彬好言相劝
“无事忙”贾宝玉
政协会议期间还向夏衍抱怨
竺可桢的选择
“根株浮沧海”:胡适的哀伤
梁漱溟在动静之间
宋云彬不失书生本色
夏承焘:“花事今年看斩新”
夏衍:从“不习惯”到“习惯 ”
胡风:“时间开始了”
沈从文的“疯”
浦江清:“西山爽气朝来异”
徐铸成:“祖国的变化真大”
知北游
日记中的开国盛典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对于我们和我们的前辈的选择,我们不能自责太多,1949年大多知识分子选择左转有一定的道理。最近,看付国涌《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有这么一段—— 1949年出席新政协的四代人中唯一见过光绪、孙中山、袁世凯、蒋介石、毛泽东等五位中国一号人物的出版家张元济...  

评分

4月去杭州得傅老师面赠新著,较快地阅读一过。傅老师的资料搜集很见功夫,但基本上无枯燥之感,两三言的议论,颇为精到。这样的写作,既与现实隔开一段距离,而实际上无一语不关现实,是我欣赏的写法,像傅老师这样呼唤“失去的传统”的人多了,传统就可能重拣起来,这个传统,...  

评分

国家的另外一面,其实已经无需再做叙述,生活于这样的一个国家,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国家的另外一面,无需再从49年来获得一个对现实社会的表述。唯一的区别只是,那个时候还有那么一点羞涩,那么一点揭不开脸皮,那么一点羞答答的。颇有点刚进家门的小媳妇,一时半会还拿着,端着...  

评分

在看完沈从文的篇章时,曾一度有落泪的冲动,胸中似乎犹若大块的淤泥,憋闷,愤懑,很是为他心疼。似乎沈老当时所处的环境,沈老的困境我也一并感受到了。 郭沫若,郭沫若,都是他害的,想想看一位能写出《边城》那样小说的文人怎么可能有什么政治手腕和别人勾心斗角...  

评分

朝代更迭,时局动乱,一代大家的心迹跃然纸上,让我们能沿着他们的心迹感受未曾经历的社会大变革,更是佩服作者的正直、勇敢、忠诚!  

用户评价

评分

比笔底波澜、误会好点儿吧

评分

我读的电子版有很多敏感词用*代替了,每次都要猜一下这些*到底是什么...

评分

1949年的中国知识分子,注定了悲剧命运。逃离大陆者如胡适,因无根而痛;试图远离政治者如沈从文,因思想而伤;为新中国欢呼者如胡风,很快尝到了新中国的苦果。

评分

知识分子面对大时代剧变,在私人记录中,向往、激动、惶惑、不安、痛苦,一一呈现,更在不经意间为时代留下了生动的注脚。可与陈徒手《人有病,天知否》对看。

评分

资料收集很好,可以看出春秋笔法的痕迹,褒贬自在其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