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宇,1918年生于湖南长沙,2000年1月逝世于美国。美国密歇根大学历史系博士。主要著作有《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万历十五年》、《放宽历史的视界》、《中国大历史》、《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大历史不会萎缩》等。
本书稿系黄仁宇先生的博士论文,约19万字。全稿共分前言、京杭大运河的背景和本文研究目的、京杭大运河的地形概况、明代管理大运河的行政机构、漕粮的运输、宫廷供应品的运输、征税与商业及劳役、结论、附件等部分,重点论述了明代对大运河的管理与大运河的功能,以及大运河对明帝国的影响。全书稿征引资料丰富,运用大量数据分析是其重要特点,尤其是在20世纪60年代,学者们还在热衷于中国史进行宏观研究的时候。
“明廷在处理运输问题和具有重要性的国家事务时,采取了一种在传统中国以农为本情况下所形成的特有的方法。即稳定性的地位总是超越发展和扩张。” 第七章总结里的这句话阐释了,为什么漕河运输并未起到繁荣沿岸经济,却反而劳民伤财,让百姓陷入于花样翻新、巧立名目的赋税困...
评分非历史专业人士,读完。 业余人士是无法想象,对于五六百年前的漕运体系,可以研究到这个地步,并且得出自己的观点的。 作者必定是阅读了巨量的相关材料,并运用了很多研究方法才能如此。 书中一般是先列观点,再摆论据,有些论据部分看得实在头昏,数据很多很多,这部分未必有...
评分很多人读不太懂,或者说没有毅力读下去。本身是篇论文,但我认为还是很反映了明朝的对结构化官僚体系的坚持态度,但绝对不能割裂的去读它,今天从书架里翻出来钱穆老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配合着理解理解也许会有好处。 特别请注意所谓“历史意见”和“时代意见”的辩...
评分当今国之铁路运输之于明代漕运有太多相似之处,拉动国家经济发展同时,也形成了庞大利益集团,亦是国家负担。明代庞大数量的河工,靠着运河维生,但在漕运萧条后,产生了严重社会隐患,明代政府可以通过循序渐觉的方式使冗余河工转行改业,漕运大小官吏分流他处,即便这样牵涉...
评分“明廷在处理运输问题和具有重要性的国家事务时,采取了一种在传统中国以农为本情况下所形成的特有的方法。即稳定性的地位总是超越发展和扩张。” 第七章总结里的这句话阐释了,为什么漕河运输并未起到繁荣沿岸经济,却反而劳民伤财,让百姓陷入于花样翻新、巧立名目的赋税困...
重新读完这本书,还是觉得这本比作者以后的书来的扎实。老实说,后面的书有点跑火车,大而无当。
评分黄氏族之学,颇为浪得虚名,其所谓”大历史“史观,实乃黄氏包装的宿命论,极为粗鄙且有害。此书算是黄氏稍为严谨的著作,其余不足论。
评分整体比较粗糙,另 翻译一般。元有海运,所以轻运河,明废海运,独用内河漕运。这篇博论接续了全汉昇讲的唐宋帝国与运河的关系,运河用以联结分离的政治、经济重心,支撑了帝国政府的财政,但由于种种限制(沿线地形、沿袭的财政烂摊子、无方法成本意识、对稳定性、展示权威的考虑胜过其他、宦官漕军等的非法竞争),运河并没有如其应该的那样带动全国的发展,往往只是地方规模的交换,运河沿线的发展跟不上南方的整体发展速率。黄仁宇指出了很重要的一点是,很多人简单地用漕运量来判断明政府的行政能力或效率,从而错误地认为1)后期漕运的失败是因为早期的政策被破坏,2)王朝统治的崩溃是漕运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事实是明漕运制度初创就已是一种既刻板严厉又浪费的财政体系,随后的推行政策负担过重而且不公平;明末漕运量与政府运作能力几乎负相关
评分黄先生错误颇多。且部分继承了中国史学家信口开河的毛病。
评分黄仁宇的博士论文,主题是明代的漕运,不过开题部分则梳理了运河的历史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从论文中看,作者主要分为了漕粮运输和其他商品运输,大体看法认为漕运对于明代财政具有积极意义,不过由于运输费用和贪污,使得漕运费用增大,反而成为了帝国财政带来了消极影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