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伟,1956年生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哲学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外国哲学史浫常务理事、副秘书长。研究方向为德国哲学。学术作品有《康德的道德世界观》、《生与死》、《西方哲学问题研究》(合著,教育部推荐研究生教材)、《西方哲学智慧》(合著,教育部十五规划教材)、《西方哲学史》(合著,九五国家教委重点教材)等。
《西方哲学十五讲》系既注意知识的相对稳定性,重点突出,通俗易懂,又能适当接触学科前沿,弓l发跨学科的思考和学习的兴趣。 《西方哲学十五讲》系大都采用学术讲座的风格,有意保留讲课的口气和生动的文风,有"讲"的现场感,比较亲切、有趣。《西方哲学十五讲》系的拟想读者主要是青年,适合社会上一般读者作为提高文化素养的普及性读物;如果用作大学通识课教材,教员上课时可以参照其框架和基本内容,再加补充发挥;或者预先指定学生阅读某些章节,上课时组织学生讨论;也可以把《西方哲学十五讲》系作为参考教材。有两种事物,征服了整个精神的历史,我们愈是思索,就愈难以抑制赞叹和敬畏头上的星空和心灵的法则,从很早以前,到很久以后,这种爱将牢固地支配着一类智慧,就是哲学。《西方哲学十五讲》系的内容设计充分照顾到社会上一般青年读者的阅读选择,适合自学;同时又能满足大学通识课教学的需要。每一种书都有一定的知识系统,有相对独立的学科范围和专业性,但又不同于专业教科书,不是专业课的压缩或简化。重要的是能适合本专业之外的一般大学生和读者,深入浅出地传授相关学科的知识,扩展学术的胸襟和眼光,进而增进学生的人格素养。《西方哲学十五讲》系每一种选题都在努力做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把学问真正做活了,并能加以普及,因此对这套书作者的要求很高。
海报:
对于哲学完全无知的我,这是我今年阅读历时最长的一本书。 一本横贯2000多年的西方哲学史,也是是一段人类发展史,一段科学史,是人类不断改造“扬弃”自己精神的忠实记录。在外在物质得到不断的改善,自我在迷茫中不断思索中,所有的圣古先贤智慧的结晶把人类的精神世界不断进...
评分每一讲花费的时间在两小时以上,看每一页都有点艰难。有很多地方还是没有看懂,但一些看懂的地方确实看的很愉快。 消耗很多的精神。读完这本后我觉得其他难读的书比如《尤利西斯》《追忆似水年华》这样的也没那么难读了。这本书相对于《苏菲的世界》《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难...
评分比起其他版本西方哲学,这本书更值得推荐。 我是一气读完,感觉痛快淋漓,其中很多独到的个评还是很中肯的,但书中细节还需要完善。如某些话反复引用,让人读到感觉又回去了。 对于想快速阅读和了解西方哲学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是非常合适的首选。
评分在我印象中,有这么一幅画面:层层拱门更相接替,徐徐地向后展开,直通遥远的天际。拱门下面汇聚着一群奇怪的人,他们或是专注地捧书奉读,或是疯狂地疾笔演算,抑或是安静地埋头沉思……人群的中心,有两个人正在激烈地争论。他们面色凌厉,双目凝神,无不散发着智慧的光芒。...
觉得讲康德那篇最难读了,古典哲学就是概念套概念,文字游戏似的。英法的理性和经验主义对我来说比较妥帖,一般人易于理解。
评分后记里说这是一本给非哲学专业学生的哲学导读,但是哲学学生看了也很激动啊,酣畅淋漓。 甚至可以说做到了一种“诗意的勾勒”,很细致清楚地勾勒了哲学发展脉络,哲学家和哲学家之间思想的传承和论战过程。 在面对从其他语言翻译到中文过程中,导致一系列哲学名词和常人一般理解之间的巨大差别,全书很耐心地解释每一个概念,满足中国初学者的需要。
评分大三了还在读“西方哲学史”,想想觉得很可悲。我觉得,高中就应该掌握好。 不过这是基于一个和别人比较的视野,总是看见太多的同龄早已入门,优秀的外语与逻辑基础,开始熟练地写论文,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与方法,获得国外大学的offer,而为我还在门外感慨。感慨就是感慨自己不如别人,这种感慨预设了优秀的他者为标准。再进一步分析,这可能是因为我活在一个“竞争”的社会中,处处讲究选拔,我抗拒竞争,竞争的观念却一直在控制着我。如果不需要与他者竞争,我也许可以慢慢看。不过也可能会转变为与自己的竞争,在时间流逝中希望自己进步,获得更多知识。然而“进步”也是一个与现代性共生的观念,但是处于这个社会中,我希望获得更多就需要进步。希望知识改变命运,希望知识能转化为金钱与权力……存在一种纯粹的求知欲吗?我为什么学哲学?
评分后记里说这是一本给非哲学专业学生的哲学导读,但是哲学学生看了也很激动啊,酣畅淋漓。 甚至可以说做到了一种“诗意的勾勒”,很细致清楚地勾勒了哲学发展脉络,哲学家和哲学家之间思想的传承和论战过程。 在面对从其他语言翻译到中文过程中,导致一系列哲学名词和常人一般理解之间的巨大差别,全书很耐心地解释每一个概念,满足中国初学者的需要。
评分大三了还在读“西方哲学史”,想想觉得很可悲。我觉得,高中就应该掌握好。 不过这是基于一个和别人比较的视野,总是看见太多的同龄早已入门,优秀的外语与逻辑基础,开始熟练地写论文,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与方法,获得国外大学的offer,而为我还在门外感慨。感慨就是感慨自己不如别人,这种感慨预设了优秀的他者为标准。再进一步分析,这可能是因为我活在一个“竞争”的社会中,处处讲究选拔,我抗拒竞争,竞争的观念却一直在控制着我。如果不需要与他者竞争,我也许可以慢慢看。不过也可能会转变为与自己的竞争,在时间流逝中希望自己进步,获得更多知识。然而“进步”也是一个与现代性共生的观念,但是处于这个社会中,我希望获得更多就需要进步。希望知识改变命运,希望知识能转化为金钱与权力……存在一种纯粹的求知欲吗?我为什么学哲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