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三部曲》由保罗·奥斯特所著,在纽约这座“玻璃之城”,四处游荡的“幽灵”,闯入“紧锁的房间”。保罗·奥斯特成名作,一组奇异的后现代黑色侦探小说,语雷如刀锋般锋利,节奏如爵士乐般即兴,结构如迷宫般精巧。
《纽约三部曲》包括了玻璃之城、幽灵、紧锁的房间三个故事。
《玻璃之城》:深更牛夜,一个陌生电话打到侦探小说作家奎恩家里,这让他陷入了比任何侦探小说都更为扑朔迷离的案情之中。
《幽灵》:布鲁受属于怀特去监视跟踪布莱克。然而,一年过去了,一无所获的布鲁几近崩溃,他已经分不清,自己到底是在跟踪,还是在被跟踪?
《紧锁的房间》:范肖失踪了,留下妻儿和一堆非同寻常的手稿。按照范肖的意愿,“我”被要求处理这些手稿。一切很顺利:手稿出版,“我”娶了范肖漂亮的妻子,“我”甚至成了孩子的父亲。然而,“我”却突然发现范肖其实还活着……
保罗·奥斯特(Paul Auster) 集小说家、诗人、剧作家、译者、电影导演等多重身份于一身,被视为是美国当代最勇于创新的小说家之一。1947年生于新泽西州的纽渥克市。在哥伦比亚大学念英文暨比较文学系,并获同校硕士学位。年轻时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不断尝试各种工作,甚至曾参加舞团的排练,只为了“观看男男女女在空间中移动让他充满了陶醉感”。
看过小说之后,常会不由自主地投射关注的目光在平常的事物,这大概是小说唤起了我们的敏锐的观察力。而看了保罗•奥斯特的小说之后,在对这个平常世界多加留意,发现平凡事物隐藏的意义之后,又不自觉地想,一切是否本没有意义,一切都是混沌,如同,总是渴望逃离此在身份的...
评分如果这不是个美国作家的话,我不会有写评论的冲动.接连看到三个迷失自我的恐怖故事,我现在看待世界也有了一丝寒意. 人还是什么都做得出来的!潜力可大着呢.
评分自我复制 写作者的自我,将其复制另外一个“图层”,套用ps术语,翻转一下摆在旁边,作为演自己对手戏的角色。 城市迷宫 描写城市细节,衣食住行,阴晴雨雪,行进路线等等,造成熟悉的陌生感。 荒诞感受 被卷入,莫名其妙的任务,丧失目标,无法退出,挫折感,被安排,...
评分1. Panorama 人们说欧斯特的作品是存在主义、象征主义、后现代主义的结合体。我不幸不懂文学,于是更愿意以自己简单的形象思维来概述纽约三部曲的整体写作风格:立体主义,但不幸的是,这简单四个字也不足以涵盖这本书的光怪陆离。 于是我突发奇想,决定创作一幅思想中的画作来...
评分如果有博尔赫斯文学奖,大概保罗奥斯特就是最该得奖的人了。这本是近年看到的为数不多找对了译者的书...
评分非常棒非常棒。与其说是侦探,不如说是寻找。一种对叙事和阐释的寻找与主观身份的寻找双重进行,作者和虚构角色就像镜子的两面一样。
评分传统侦探小说之向心是朝真相努力。破案,主体光耀和失落秩序得建。但三部曲中,侦探却在常例行动中丢了,失去主动和自我。笔记是言词而非事实,厚却无用。因此,语言问题和有意混乱的身份都指向主体消亡。不妨把它理解为半侦探故事,另半在镜里,真相就是对迷失本身的探寻,不再窥视旁人,而是观察自己
评分总之你渐渐可以清晰地看到“保罗·奥斯特式”的人物、事件,甚至于不胜枚举的某种行为、某件道具,正如在高空俯瞰大地时,清晰可见可被命名为“保罗·奥斯特”的河流。
评分准确的说,是纽约作家三部曲。别看内容简介很拉轰,其实深受亨利米勒毒害,与其说是借黑色电影侦探小说的语言叙事,不如说是典型美国式诗人的自说自话。按原文的说法,前两故事只是第三个故事的隐喻,无奈喻得也太实了,三部曲无论主题还是形式都非一般得重复。幸好纽约味的情调琐屑还在,神叨得可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