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三部曲》由保罗·奥斯特所著,在纽约这座“玻璃之城”,四处游荡的“幽灵”,闯入“紧锁的房间”。保罗·奥斯特成名作,一组奇异的后现代黑色侦探小说,语雷如刀锋般锋利,节奏如爵士乐般即兴,结构如迷宫般精巧。
《纽约三部曲》包括了玻璃之城、幽灵、紧锁的房间三个故事。
《玻璃之城》:深更牛夜,一个陌生电话打到侦探小说作家奎恩家里,这让他陷入了比任何侦探小说都更为扑朔迷离的案情之中。
《幽灵》:布鲁受属于怀特去监视跟踪布莱克。然而,一年过去了,一无所获的布鲁几近崩溃,他已经分不清,自己到底是在跟踪,还是在被跟踪?
《紧锁的房间》:范肖失踪了,留下妻儿和一堆非同寻常的手稿。按照范肖的意愿,“我”被要求处理这些手稿。一切很顺利:手稿出版,“我”娶了范肖漂亮的妻子,“我”甚至成了孩子的父亲。然而,“我”却突然发现范肖其实还活着……
保罗·奥斯特(Paul Auster) 集小说家、诗人、剧作家、译者、电影导演等多重身份于一身,被视为是美国当代最勇于创新的小说家之一。1947年生于新泽西州的纽渥克市。在哥伦比亚大学念英文暨比较文学系,并获同校硕士学位。年轻时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不断尝试各种工作,甚至曾参加舞团的排练,只为了“观看男男女女在空间中移动让他充满了陶醉感”。
我想起了两个关于语言的笑话。一个是给教授做编辑助理时,一次他开车带我一起去赴宴,对方说那地方叫“哈喽”饭店,我就想,“Hello”,还挺洋货的。后来终于到了一看,原来是“虾佬”这样的名字。人家说的是粤语发音。另一个是我让妈妈留意一下哪里有奥特莱斯(Outlets)店,...
评分Paul Auster似乎专情于扭曲人的身份,这次,他以一种迫不及待地口吻宣布:我们可以是任何人。 Paul用颜色作为人名应是有迹可循。我武断地以为《幽灵》的灵感来源于Paul脑海中长存的黑白两极端,即极端二元化的世界。它的二元性不表现为一种对立状态,而是表现在直接作用于生存...
评分自我复制 写作者的自我,将其复制另外一个“图层”,套用ps术语,翻转一下摆在旁边,作为演自己对手戏的角色。 城市迷宫 描写城市细节,衣食住行,阴晴雨雪,行进路线等等,造成熟悉的陌生感。 荒诞感受 被卷入,莫名其妙的任务,丧失目标,无法退出,挫折感,被安排,...
评分看过小说之后,常会不由自主地投射关注的目光在平常的事物,这大概是小说唤起了我们的敏锐的观察力。而看了保罗•奥斯特的小说之后,在对这个平常世界多加留意,发现平凡事物隐藏的意义之后,又不自觉地想,一切是否本没有意义,一切都是混沌,如同,总是渴望逃离此在身份的...
评分这书很特别。 首先,我们起初会认为是侦探小说,但不是。 其次,我们看了一波三折的过程后非常期待一个精彩的结尾,但是没有。 这就牵涉到一个对故事的理解范畴上去了: 故事应该是人生的浓缩,还是应该成为人生的片断。 “这故事还没完”,作者是理解成后者。 既然结尾不重要...
这人真讨厌_(:з」∠)_
评分如果有博尔赫斯文学奖,大概保罗奥斯特就是最该得奖的人了。这本是近年看到的为数不多找对了译者的书...
评分挺怪的,不记得内容了
评分非常棒非常棒。与其说是侦探,不如说是寻找。一种对叙事和阐释的寻找与主观身份的寻找双重进行,作者和虚构角色就像镜子的两面一样。
评分奥斯特的梦幻迷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