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野蛮人》本身没有影射的痕迹,可是这种寓意复杂的作品必然使人想到许多现实情景,从过去南非的种族歧视到至今仍未消停的巴以冲突,甚至“引广’恐怖袭击,甚至中国“文革”的梦魔岁月……当代生活中所有那些令人惊然的事件都可能成为一种潜在的语境,在阅读活动中扯动着人们的审美经验。跟历史上那些最伟大的作家相似,库切在对人的关注中也同样看到了人类的精神困境,但是他的目光更多锁定于政治生活和文明进程中的伦理障碍:国家、种族、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如果说这是面向内心的自我挑战,贸然超越这些界限几乎就如打开一扇恐怖之门。
库切
1940年生于南非开普敦,荷兰裔移民后代。成长于南非种族隔离政策逐渐形成并盛行的年代。1960年离开南非赴伦敦,从事电脑软件设计。1965年到美国攻读文学博士。1971年回到南非,在开普敦大学英文系任教。2001年移居澳大利亚。现系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成员,并在该校执教。主要作品有《等待野蛮人》(1980)、《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1983)、《彼得堡的大师》(1994)、《童年》(1997)、《耻》(1999)、《青春》(2002)、《伊丽莎白・科斯特洛:八堂课》(2003)等。库切曾获得包括布克奖在内的多种文学奖项,并于2003年荣膺诺贝尔文学奖。
很喜欢库切这本“等待野蛮人”,可惜无法欣赏原著。译文太娴熟道地了,虽然精彩,但不知道是否真实还原了文风。 库切行文简单干净,但往往白描的线条却刚劲有力,而且清晰。是的,就是这种清晰,使人置身于他所布局的荒乱世界却始终保持旁观者的冷静。特别难忘开头一个场景...
评分“生活,不管什么时候都是美好的,如果有一天觉得失望了,对生活失望了,那一定不是生活的原因。在一个什么都看不到的晚上看看自己的内心,听听心里面那个残酷的胜利者的获胜感言吧。” 他是一个魔鬼,他是一个恐惧,他是一种在安静生活里面不甘于安宁的躁动,他是胜利之后濒临...
评分库切,也许是一个远离故乡没有故乡又存在多个故乡的人。 南非,成了他的灵魂之痛。也许每一个经历过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痛苦的人,都会爱着南非,恨着南非,逃离南非,又无法抹除血液里的南非基因。小时候听到最多的是纳尔逊曼德拉和温妮曼德拉,那一对已经须发斑白的老人,一对...
评分一、等待 在我看来,“等待”至少同时包括两种含义: 1.等待的对象还未到来。 2.在等待者的预期(而不是意愿)中,等待的对象总有一天会到来。 比如—— 等待戈多。戈多是谁? 等待成长等待毕业等待假期等待电话等待爱情等待。 等待回应。等待更多的回应。 等待冲突。等待冲突...
评分在本书后记中,译者文敏写了这么一段话: “……再如,第五章后半截老行政长官想象着乔尔上校在沙漠里追剿野蛮人的情形,其中‘登上金碧辉煌的夏宫,推翻那个象征着江山万代的虎踞全球的宝座’一句,冷丁一看让人不解,因为前文曾交代野蛮人的器用都相当原始,何以又有如此气...
一则政治性的寓言。依旧是惜字如金,依旧是意味深长。似乎库切所有的作品都有一个永恒的主题:迫使我们重新反思过往年代的无奈与荒谬。并且用历史的眼光看待现在和未来。“帝国”正是一个庞大的隐喻,挑动着所有政治机器的神经。
评分man
评分3.9 “凡是人的灵魂的伟大的审问者,同时也一定是伟大的犯人。审问者在堂上举劾着他的恶,犯人在阶下陈述他自己的善;审问者在灵魂中揭发污秽,犯人在所揭发的污秽中阐明那埋藏的光耀。这样,就显示出灵魂的深。” 到底谁才是野蛮人?审问的终点到底埋在何处?读书的时候满脑子都是对南非的后殖民主义文化渗透。 Chris
评分南非作家..新鲜. 结构思路等方面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喜欢这部小说.
评分man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