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通过对王韬的透视,展现、剖析了晚清思潮、政局与社会的变迁,提出了近代中国的“沿海”与“内地”的问题。
柯文(PaulA.cohen)美国麻州卫斯理学院亚洲研究教授、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研究员。还著有《中国与基督教》、《在中国发现历史》和《历史三调》等。
- 注意到王韜,是早一兩年前讀《潮流兩岸》時談到19世紀中後頁時,王韜在香港的足跡。特別是他在香港與中國官員(如郭嵩燾)及日本官員的見面,以及後來被邀請到日本訪問數月的經歷。由於自己沒有科班的歷史訓練,很多時資訊都是在閱讀的過程慢慢積累起來的,故過去雖然可能碰...
评分在读此书之前,对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的视角只是有所耳闻,把其理解为西方人带着惯有的兴趣以他们的眼光来了解中国的过去。读毕才发现是误解。这部书九章中有八章与王韬本人有关,其中大量的篇幅被用来叙述王韬的个人经历,他的思想和感情方面受到作者极大的关注。这样,...
评分1894年早些时候,孙中山还是一个活泼而性急的年轻人,带着改革的愿望北上。在途中,他结识了王韬,这位主张改良的老者。因为有着同样的愿望,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897年,孙中山已经闻名于世,王韬却在这一年五月溘然长逝。在中国历史上,孙中山的地位无可否认;王韬却没有...
评分评价一个人的是非功过,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抽离法——即假设把这个人从历史中抽离出去,看历史会有什么不同,以来来发现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中的作用。比如我们评价毛泽东,单纯的褒或者贬都是毫无意义的,邓小平的一句话则一锤定音——如果没有毛泽东,中国人民还将在历史的黑暗...
评分评价一个人的是非功过,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抽离法——即假设把这个人从历史中抽离出去,看历史会有什么不同,以来来发现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中的作用。比如我们评价毛泽东,单纯的褒或者贬都是毫无意义的,邓小平的一句话则一锤定音——如果没有毛泽东,中国人民还将在历史的黑暗...
此书从王韬的角度切入近代中国历史。颇为难得。
评分柯文写这本书的时候 大概还没形成他十年后那本在中国发现历史里的中国中心观 却已怀着对中国历史的理解和宽容 对人物的评价也更客观 可是最后沿海和内地改革者的分类依据 是不是还是带有西方冲击模式的预设立场
评分就算是读过了吧~王韬是传统还是现代呢?总是觉得内容过于空泛,以个人为切入点考察思想演进过程读过的书中只是《朱熹的历史世界》堪称大家之作。
评分王韬并不是一个小人物,然而他也不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伟人,他所面临的困境和他的选择对一个半世纪后仍处"在现代性与传统之间"的中国人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本书是作者的早年作品,一方面存在着作者认为的西方中心观问题,一方面作者认为仍有价值的第四篇,其实还是单薄而缺乏说服力的多余部分。
评分研究王韬绕不过的著作,可惜关于办报事业叙述极少,既没有利用《循环日报》原件,也没有涉及通过姻亲纽带对《申报》的影响。第四章开篇处叙述选题必要性的方法很值得学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