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通过对王韬的透视,展现、剖析了晚清思潮、政局与社会的变迁,提出了近代中国的“沿海”与“内地”的问题。
1894年早些时候,孙中山还是一个活泼而性急的年轻人,带着改革的愿望北上。在途中,他结识了王韬,这位主张改良的老者。因为有着同样的愿望,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897年,孙中山已经闻名于世,王韬却在这一年五月溘然长逝。在中国历史上,孙中山的地位无可否认;王韬却没有...
评分电影《骇客帝国》描述的未来世界,灵感来自1989年创作的《攻壳机动队》,那时网络仅限军用,但作者的想象却跨越了二十年时间。数十年的改变尚且如此巨大,来自数百年的文化冲击,是否有人能经受住呢? 王韬经历了这份源于“闭关锁国”的文化撞击,让他成为一个特殊的见证者...
评分 评分作为十九世纪后几十年的改革推动者,王韬占有及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这本书,共分四篇九章来讲述晚清改革研究,构建出一幅巨大的历史画面,让我们充分地认识晚清变化的进程。 对于近代中国历史,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讲述的,不管是太平天国、义和团运...
评分- 注意到王韜,是早一兩年前讀《潮流兩岸》時談到19世紀中後頁時,王韜在香港的足跡。特別是他在香港與中國官員(如郭嵩燾)及日本官員的見面,以及後來被邀請到日本訪問數月的經歷。由於自己沒有科班的歷史訓練,很多時資訊都是在閱讀的過程慢慢積累起來的,故過去雖然可能碰...
研究王韬绕不过的著作,可惜关于办报事业叙述极少,既没有利用《循环日报》原件,也没有涉及通过姻亲纽带对《申报》的影响。第四章开篇处叙述选题必要性的方法很值得学习。
评分汉学家的带有距离感的想象。所谓两种知识分子的讨论很有意思。
评分前三章基本上是王韬传记,最后一章采用了集体记忆的方法阐述了早期改革者与沿海的关系,其中对容闳、郑观应、马建忠、唐廷枢、何启、郭嵩焘、薛福成、黄遵宪等人的传记出处、比较颇祥。《历史与个人经历的汇合》一节有新意,另对事件的评论——如对莫顿“贬损憎恨”理论的引用——值得关注。最初系统的接触王韬,乃是机缘巧合某年贱降,友人所赠《弢园文新编》一书,为受赠最好书籍之一。
评分林语堂奉他为“中国记者第一人”;柯文说他是一个不可能的混合体——“儒家民族主义者”。他才华横溢,内心开放,却沉迷酗酒、嫖妓、吸鸦片。这是一个过渡时代的过渡人物排解内心抑郁的方式?。。。
评分这本翻译还好,王韬亦是人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