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译经典045:波德莱尔•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通过分析19世纪法国著名现代派诗人波德莱尔的诗作,并以法国首都巴黎为范本,深入研究了波德莱尔时代欧洲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过程,描绘了现代化和城市化过程中欧洲日渐衰败的传统习俗、消失不见的清新自然以及一去不返的前工业社会生活方式和交流方式,并在反衬中叙述了现代都市人的时间经验方式和精神生存状态。
瓦尔特·本雅明(1892—1940),出身犹太望族。草年研读哲学;1920年定居柏林,从事文学评论及翻译工作。在博士论文《德国悲剧的起源》被法兰克福大掌拒绝后,他终止了对学院生涯的追求。加入法兰克福研究所,从而组成了后来事誉世界的法兰克福学派。1933年纳粹上台。本雅明离开德国。定居巴黎;1940年,法国沦陷,本雅明南逃,在法西边境自杀。
美国著名评论家苏珊·曩塔格把本雅明说成是一个思想开放、兼收并蓄的旧式“文人”或“量后一位自由知识分子”。
末法时代 我们都生活在经验里 抱着执念 等一个叫戈多的家伙 ———————————————————————— 我徜徉在某个城市里,选择观察一个人。 在上下班的路上跟踪他,躲在他家对面的屋子里拿望远镜监视他,一举一动。看他的阅读量永远到不了两位数的博客,关注他的...
评分波德莱尔,法国人,十九世纪诗歌象征派先驱,只活了49岁。照片上,他头发稀疏,但前面两束头发彬彬有礼地搭在头顶,锐利如鹰爪的目光,硬挺尖刻的鼻梁,嘴角下撇,深陷的法令纹,他歌唱丑恶,揭露社会阴暗面,带着灵性的诗句穿越象征主义的树林,他的声音仿佛穿越了万层雾...
评分本雅明认为现代机械技术给个体带来的震惊体验,瓦解了传统艺术的神圣光晕,并将之视为一种现代性的直觉体验而被表达。然而,这种体验方式却不是到现代社会才出现的,也并非现代艺术的专利。震惊作为一种审美体验,涵盖了从审美体验到审美判断的整个审美过程,使个体在面对丑、...
评分一种韵味的经久不散,一个身影的隐退徘徊,一场情绪的黯然酝酿,本雅明在解读波德莱尔的同时更是诗意还原了第二帝国时期的巴黎所处的整个时代中弥漫着的都市情绪,这也正是本书极强的社会批判性所在,自然,这与其法兰克福学派的学术渊源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可以说,本雅明真...
建筑与诗与革命。
评分文笔如行云流水,说理清晰透彻。虽然不成体系,却处处充满洞见。
评分波德莱尔对任何事情的无从确信使他不断构想出新的生活角色:闲逛者、小流氓、纨绔子弟和拾垃圾者。更为基本的,他是一个人群中的人,带着兴奋而黯淡的眼睛,在偌大的巴黎走来走去,最终绝望地发现迷恋现代性所要付出的不可挽回的代价,即『光韵在惊颠体验中的消失』。他接纳了现代性,接纳了短暂和稍纵即逝的美丽,却同时又将过去和现在黏合在一起。本雅明选择了波德莱尔,选择他的步伐,他的眼睛,跟随他从传统走进现代,映入眼帘的,是资本主义梦幻的余烬和废墟。
评分本雅明写东西看着就是舒服,可能张旭东译本会更好读。
评分书中的第一部分“波德莱尔笔下第二帝国的巴黎”被阿多诺和霍克海默以“内容松散,天马行空,主题不明确”为由拒绝发表,然而这一部分在我看来恰恰是本书最精彩的章节:以波德莱尔作品和19世纪的巴黎为基点,深入讲述了现代化进程中田园诗意的丧失,以及市民生活、交流方式的种种变迁。这不是一部文学评论集,而是一部形象讲述现代性的散文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