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政党与乡村社会: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形态研究》内容简介:和以往中共党史、中共组织史研究侧重制度条文而忽略实际运作的情形不同,《革命政党与乡村社会: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形态研究》另辟蹊径,将关注重点从制度层面转向了实践层面、运作层面。作者以山东抗日根据地为中心,以各级党内文件为基本资料,综合运用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侧重探讨与党组织相关的各种实践问题,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形态活生生地展示出来,令人信服地揭示了共产党与乡村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全书凡六章,分别对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党员群体、干部群体、组织结构、党员教育、组织纪律、党政关系作了深入探讨。书中关于党员群体和干部群体的社会构成、新党员的吸纳机制、干部类型及其相互关系、基层组织的状况和效能、组织纪律的制定与实施等问题的论述,都颇具新意和深度,予人启油。
李里峰,男,1976年生。历史学博士。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已出版《中国考试通史(民国卷)》(副主编)等专著,《唤醒中国》(合译)、《政治哲学与幸福根基》、《历史之源》等译著,并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二十一世纪》(香港)、《江苏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以详实的史料,“呈现”而非“研究”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形态,进而揭示了根据地在党员质量、组织架构以及组织纪律等各方面均与意识形态宣传有相当距离。然而即便如此,中共最终仍在底层建设方面完胜国民党,原因究竟何在?作者在书中往往一引王奇生,一句“国民党更烂”了之,总觉差几分意思。
评分CP改造RM,RM也改造CP。
评分1.农民—广大的阶级基础 2.基层组织 3.严格的纪律。基本上按照王奇生的框架来
评分结构清晰,但基本上还是史料大搬运吧……看完之后有个疑问,既然存在入党动机不纯、党员成分复杂、基层干部水平不高、上下级沟通不畅、支部生活不健全等等问题,那么中共在山东到底成功不成功?(作者的结论貌似是,中共组织一般,但党员多,国民党组织差,党员少,所以中共能成功。这个解释有点太过简单了)咋和国民党还有日伪斗啊……看到另一篇博士论文,主要从军事和财政的角度谈中共在山东的成功,或许更有说服力
评分CP改造RM,RM也改造CP。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