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欧洲》主要内容:两位学者在平时的读书、写作生活中,向以挖掘史料、独立思考为乐事,常常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审视、批判自己所属的文化与社会。在此,他们带着各自的观点、问题与疑惑,闲聊历史上的欧洲或中国。闲聊跨越时空,远眺17到19世纪的欧洲社会,围绕着启蒙精神和公民社会两大主题,聊及政治理念、哲学思想、市民文化、宗教、民族、市场经济、革命、政党、全球化等等诸多方面,也涉及了众多的历史人物……
就像面对着蔚蓝深邃的大海,独自漂在岸边,被深深吸引却又茫然不知所措。 介绍 按惯例,先上豆瓣描述:“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所前所长陈乐民与巴黎第八大学欧洲近现代史教授史傅德 (Fred E . Schrader)的对话录。“对话”分启蒙精神和公民社会两大部分,是一种自由的...
评分1 从这本小书里我找到的最有意义的一个支点,是史傅德在讲述公民社会在欧洲的诞生和发展的时候所力图澄清的,“公民社会相对于意识形态的独立性”,说白了,就是一个公民社会的产生,并不需要一个意识形态做为先决条件,或者以它做为理论的支撑。 史傅德强调:我们不能说我们...
评分《对话欧洲——公民社会与启蒙精神》 对话:陈乐民 史傅德(Fred E. Schrader) 三联书店 现在我们所说的公民社会,……是指一个需要政治体制、互相联系、自我组织的社会。动力应当来自社会本身而非政治力量。政治家总在试图更正,却总在亡羊补牢。 我想有一点不一定在实际生...
评分《对话欧洲——公民社会与启蒙精神》 对话:陈乐民 史傅德(Fred E. Schrader) 三联书店 现在我们所说的公民社会,……是指一个需要政治体制、互相联系、自我组织的社会。动力应当来自社会本身而非政治力量。政治家总在试图更正,却总在亡羊补牢。 我想有一点不一定在实际生...
评分分裂的社会更容易激荡思想。我还在想,宗教改革的基础之一会不会是印刷术在欧洲的发展和(可能的)一定程度上普及了的教育、(可能的)较高的识字率呢?否则大家怎么自己去读和理解圣经?只是一个想法,没有看过有材料佐证。
翁婿对话,不可思议~好厉害
评分就“公民社会”和“启蒙精神”两个话题在陈乐民和他的女婿来回讨论着,书中强调这两个元素的长期发展特征,欧洲国别上的英、法、德差异较大,陈老怀着学习请教的心态来和女婿讨论宏观上的中西差异,总感觉两人的话语和思维不仅不算一国造成的,更是不算一辈人造成的,书后的人名索引基本就是本书来回讨论的西方思想家。
评分还行吧
评分还行吧
评分启蒙会带来两个产物:一个是理性的思考与乌托邦,另外就是理性思考背后的痛楚与无力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