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绍虞,1893年生于苏州,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古典文学家、语言学家、书法家。“五四”运动前郭绍虞先生就发表了我国第一部的《中国体育史》及《战国策详注》等专著。“五四”运动期间加入新潮社,并任《晨报》特约撰稿员,发表过《劳动问题起源》、《马克思年表》等进步诗文译作。1921年和茅盾、郑振铎、叶圣陶等共同创立了文学研究会,为我国新文化运动做出积极贡献。
郭绍虞先生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先后在福州协和大学、开封中州大学、武昌中山大学、北京燕京大学、上海同济大学、复旦大学等校任教。学海扬帆,七十春秋,为祖国和人民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
在大学执教过程中,郭绍虞先生主要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汉语语法修辞等学科的理论研究,撰写了《中国文学批评史》、《沧浪诗话校释》、《宋诗话考》、《语文通论》、《语文通论续编》、《汉语语法修辞新探》等二十多部著作,主编了《中国历代文论选》、《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清诗话续编》等著作,特别是在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方面卓有成就,为建立系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崇高声誉。
郭绍虞先生在书法艺术和书法理论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和成就。
1984年6月,郭绍虞先生逝世,享年九十一岁。
《中国文学批评史》分为上、下两卷。上卷所述,自古代以至北宋,是文学批评因了文学观念的不同而分途发展的时期。从周秦至南北朝是文学观念由混而析的时期,也即是从文章的形式上以认识文学的时期。从隋唐以至北宋,是文学观念由析而返于混的时期,也即是从文章的内容上以认识文学的时期。下卷所述,自南宋以至清代,是文学批评理论建立的时期。所以上卷中讨论问题的重心,是文学性质与方法的讨论,而下卷的重心,又转移到批评理论的讨论。
1.批评史的“学科”问题 批评史成为一门学科起源于20世纪初,是以西方的知识框架来审视中国的文学史以及文学理论。从《京师大学堂章程》到各名家的批评史,中国文学批评史在一个世纪的不断建构中,成为了一个学科。 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中,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公认的高点,以刘勰《...
评分1.批评史的“学科”问题 批评史成为一门学科起源于20世纪初,是以西方的知识框架来审视中国的文学史以及文学理论。从《京师大学堂章程》到各名家的批评史,中国文学批评史在一个世纪的不断建构中,成为了一个学科。 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中,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公认的高点,以刘勰《...
评分1.批评史的“学科”问题 批评史成为一门学科起源于20世纪初,是以西方的知识框架来审视中国的文学史以及文学理论。从《京师大学堂章程》到各名家的批评史,中国文学批评史在一个世纪的不断建构中,成为了一个学科。 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中,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公认的高点,以刘勰《...
评分开山之作,篇幅浩大,奠定学科基础,劳苦功高。但是,实在也有些问题,不吐不快(也可能是我水平太低误解前贤,欢迎讨论): 1.臧否人物无标准。某章主要写某人,就对此人极尽褒扬之能事,不惜贬低其他人,以凸显此人价值。但到了后面某章,主要讲前面被贬低过的某人时,又换一...
评分开山之作,篇幅浩大,奠定学科基础,劳苦功高。但是,实在也有些问题,不吐不快(也可能是我水平太低误解前贤,欢迎讨论): 1.臧否人物无标准。某章主要写某人,就对此人极尽褒扬之能事,不惜贬低其他人,以凸显此人价值。但到了后面某章,主要讲前面被贬低过的某人时,又换一...
早读完了。一直想再来一遍。我喜欢这调调,用内容定结构,而不是好整齐结构哦往里填材料
评分目录逻辑多棒,被目录吸引以为必是一部了不起的学术著作。然而看完,也只有目录很棒而已。论述语言往往古文新文掺半叙述(不同于文学功力深厚的新文叙述),读起来实在有些佶屈聱牙,在分析作品时力度不够,不够精准,看起来会有些模糊。再说一遍,目录真的是我看的编的最好的。内容实在令我有些失望。
评分这本书于中国文学批评史有开创之功,(虽有些问题待商榷,例如分期问题,张少康和王运熙均有不同探见。)郭老先生汪洋恣肆,用力深厚,不仅有系统的史观,作品也是细读至微。言辞信手拈来,于论述之中也多般化用典著,功底之深令人拜服。初读花了大半年时间,明清之前的部分较为精彩。
评分常读常新
评分#重修,又拿出来读一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