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有之

古“语”有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俞志慧
出品人:
页数:245
译者:
出版时间:2010-12
价格:48.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61782330
丛书系列:中国思想丛书
图书标签:
  • 思想史
  • 先秦史
  • 俞志慧
  • 学术史
  • 文献
  • 学术
  • 文学研究
  • 2010
  • 古语文化
  • 语言学习
  • 历史典籍
  • 传统文化
  • 汉语演变
  • 古代文献
  • 语言艺术
  • 文言文
  • 经典阅读
  • 文化传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古"语"有之:先秦思想的一种背景与资源》中《(论语>与古“语”关系疏证》和《秦简(为吏之道>的思想史意义发微——从其集锦特色谈起》两篇论文是这方面研究的个案,孔子自称是一个“述而不作”者,孟子奉之为“集大成”者,但我们通常都把孔子看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这一点当然不错,问题是如何把一个学派的创始人与“述而不作”、“集大成”等命题联系起来考虑,特别是对像孔子这样的思想文化大家,在研究方法上,作一番“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思想寻根,对了解轴心时期的中国思想和文化应该很有启发意义。几年前,饶宗颐先生针对老子研究有过“先老时代”的提法,《古"语"有之:先秦思想的一种背景与资源》的《 与古“语”关系疏证》则是想通过在《论语》中反映出来的孔子对前人思想的接纳与提升,看一看“先孔时代”或者说“前儒家时代”的思想世界及其对孔子的影响,这对孔子的“述而不作”说、孟子的“集大成”说也算是一个合理的安顿,甚至对于中国思想史研究,是否可以说是往源头处再前进了一小步呢?

作者简介

俞志慧,1963年生,浙江新昌人,西北师大文学博士(2002),南京师大文献学博士后(2004),现任绍兴文理学院中文系教授,主攻先秦两汉文学与文献。著有《楚辞直解》(1997,与董楚平师合著)、《韩非子直解》(2000)、《君子儒与诗教——先秦儒家文学思想考论》(2005)、《孙子兵法十家注》(点校,2009)、《(国语)韦昭注辨正》(2009),发表《回到常识——国学研究的方法论思考》、《历史真实,或者政治正确——文献记载与文本解读的两种取向》等论文70余篇。主持并完成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一项浙江省社科规划项目。参与国家重大出版基金工程项目《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续编》,并已完成《禅家龟鉴》、《沙门日用》和《锦江禅灯》的点校。

目录信息

前言/1
上篇:综合研究/1
第一章 作为一种文类的“语”之成立/3
第一节 《国语·楚语上》申叔时对楚王问释证/3
第二节 前人对“语”内涵的界定述评/10
第三节 “语”的体用特征析论/12
第二章 “语”的存在形式/17
第一节 “语”的存在形式之一:言类之“语”·散见部分释证/17
第二节 “语”的存在形式之二:言类之“语”·成篇/结集部分综览/21
第三节 “语”的存在形式之三:事类之“语”及其成立之证明/37
第三章 言类之“语”研究/45
第一节 散见言类之“语”的渊源/45
第二节 言类之“语”的流传、变异及其思想史意义举隅/52
第四章 事类之“语”研究/73
第一节 事类之“语”中言的作用及两种“语”之间的关系/73
第二节 事“语”与寓言的区别及事“语”的历史故事特色/79
第五章 作为教材之“语”的成立及其对后世训诫类读物的影响/82
第一节 作为一种教材的“语”成立之证明/82
第二节 作为教材的“语”对古代训诫类读物的影响/87
第三节 古代训诫类读物与儒家思想的互动/92
结语:“语”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启示和意义/96
下篇:个案研究/105
一、《国语》研究/107
(一)《国语》的文类及八《语》遴选的背景——从“语”的角度的研究/107
(二)《国语·周、鲁、晋、郑、楚语》的结构模式及相关问题研究/131
二、《论语》研究/154
《论语》与古“语”关系疏证/154
三、出土文献研究/172
(一)秦简《为吏之道》的思想史意义发微——从其集锦特色谈起/172
(二)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用日》的编联——兼论其文体史意义/184
附录:先秦文献中散见的言类之“语”汇编/195
主要征引文献/234
后记/243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视角比较新,跳出了诸子和学派的局限,站在先秦一般知识资源、贵族教育角度重新分析阐释材料,构建了一副比较别样的思想史图景,给人启发。 对我个人而言,值得五星。

评分

角度好,思路清晰;资料汇编实用。将“明德”作为“语”的体用特征,主要还想与其他文类区别开,但书里举的一些“语”并无法“明德”;过于强调“语”的作用;所取《用曰》释文错误很多。

评分

看左、国时,就关注到这个问题,众多对古语之引用与“闻之”此种标记,此书即统计了大量先秦资料来研究“语”这种文化现象(作为一种文类与教材)。作者很“会”写书,写的也是很清晰,属于孔子之前的社会上文化思想资源之积累。是不错且重要的选题,也是会写社科类项目,总之是好的学术研究书,作者有才华,反思性多,对我最大启示是其文献学功底,但读下来的感受是可发挥之余地不多了。

评分

角度好,思路清晰;资料汇编实用。将“明德”作为“语”的体用特征,主要还想与其他文类区别开,但书里举的一些“语”并无法“明德”;过于强调“语”的作用;所取《用曰》释文错误很多。

评分

看左、国时,就关注到这个问题,众多对古语之引用与“闻之”此种标记,此书即统计了大量先秦资料来研究“语”这种文化现象(作为一种文类与教材)。作者很“会”写书,写的也是很清晰,属于孔子之前的社会上文化思想资源之积累。是不错且重要的选题,也是会写社科类项目,总之是好的学术研究书,作者有才华,反思性多,对我最大启示是其文献学功底,但读下来的感受是可发挥之余地不多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