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主要内容简介:我们看《左传》《国语》中的人物由上到下没有一个不上阵的,没有一个不能上阵的,没有一个不乐意上阵的……当兵不是下贱的事,乃是社会上层阶级的荣誉职务。战术或者仍很幼稚,但军心的盛旺是无问题的。一般地说来,当时的人毫无畏死的心理;在整部的《左传》中,我们找不到一个因胆怯而临阵脱逃的人。当时的人可说没有文武的分别。
因为《读史阅世六十年》里何炳棣的回忆,所以翻看了雷海宗的《中国的文化与中国的兵》,这本书成书于抗日战争时期,所以很多结论比较偏颇,对征兵制和募兵制的评论也很难让人满意,本以为这本书应该评价一般,可是一看豆瓣评分又高的吓人,看来所谓“大家”的言论总是让人先见...
评分“春秋大义”代表了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可贵精神,能辨是非、知善恶、分正邪。也正是在春秋时期,士大夫中出现了很多磊落君子,以种种弘扬大义的行为流芳百世。 为什么春秋时代多君子?这里面含有深层次的文化原因。雷海宗在《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一书中,对中国兵制演变和家族、...
评分武德不兴是中国两千年来去不掉的顽疾。武德不兴的直接原因是贵族阶层对当兵的义务的放弃。本书将中华文化的弊端,归结为缺乏尚武精神,似非厚诬。但作者自己也说过,每个时代对过去历史的总结,都是为现实服务的。30年代的中国屈折于列强的淫威之下,自然是奢谈文治而独唱武功...
评分无兵之文化与再建文化之兵 ——读《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发覆 作者:宛陵生 历来史家关于兵的记载多偏于制度方面,对于兵的精神反不十分注意。雷海宗先生生于“百年并无事,竟出大清朝”的晚清,长于“不知当几人称王、几人称帝”的“英雄”辈出之乱世,面对...
评分因为《读史阅世六十年》里何炳棣的回忆,所以翻看了雷海宗的《中国的文化与中国的兵》,这本书成书于抗日战争时期,所以很多结论比较偏颇,对征兵制和募兵制的评论也很难让人满意,本以为这本书应该评价一般,可是一看豆瓣评分又高的吓人,看来所谓“大家”的言论总是让人先见...
本书是作者的文集,薄薄一个小册子。抗战前的两篇文章看得出作者的大智慧,用一个简单的变量解释了中国历史变迁,但这种方式会有很大的遗漏变量的问题,但给后人一个独特的视角看待和思考中国文化与中国历史。抗战过程中的文章则明显有过强的说服意图在里面,严谨性不足。另外一个读书感受是,与先人相比,我们现在的论文八股味似乎太重,读起来总没有前辈那种畅快淋漓之感。
评分有大局观,偏唯心,但不乏洞见,说是历史著作,不如说是一家之言,有阅读之快感。
评分士者,文武兼备也。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应为第三周的一条分隔线,人生百年,不过如白马过隙,千年以后的事,我等已无目一睹,历史功过,留后人评说。
评分将积弱之源上溯两千年:军民不分—军民分立—军民对立、兵匪不分,终致兵不可用。不过雷先生推崇的春秋时代虽兼备文武德,但只是军“士”不分,真正军民不分的只有原始社会了……独创的中国史分期法惊世骇俗,但与其个人好恶和时局结合起来,就是可理解和有意义的
评分民国出品,纵横捭阖,大家手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