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生于江苏常州,十二岁以后在父母师友的指导下读史书,16岁自学古史典籍。1905年起,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江苏省立第一师范等校任教。1926年起,任上海光华大学国文系、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抗战期间,归乡闭户著书。抗战胜利后,重返光华大学。1949年后,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吕思勉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史学家,知识渊博,学术造诣高。在中国通史、断代史和各种专史领域都做出了独到的贡献,为后人的学习研究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与陈垣、陈寅恪、钱穆并称为史学四大家。著作宏富,有《中国通史》、《白话本国史》等。
《中国通史》是吕思勉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成为“孤岛”的时候,为适应当时大学教学的需要而编写的。一经出版,畅销数十年,成为读者了解中国历史的最佳读物。《中国通史》分上下编,上编是中国政治史,讲了中国历史大事及中国历史的演变,下编为中国文化史,分门别类地、有系统地叙述了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学术的发展情况。本书不仅对想了解中国历史大事的读者有用,而且对掌握中国历史的各个方面,特别是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以及学术文化等系统的知识有很大的好处。
原作上篇为中国文化史,下篇为为中国政治史,今为方便读者阅读,将中国政治史作为上篇,中国文化史作为下篇,文字做了少量的技术处理。
读吕思勉先生的《中国通史》,内心一直处在对吕先生学识的钦佩和对自己读书太少的愧疚之中。经过上学期间多年的历史知识学习,对我国整个历史脉络和发展框架,都是熟悉和掌握的。但不得不说,这种熟悉和掌握,主要还是针对常规史实信息本身,并且习惯了课本中以时间为主顺序讲...
评分当我一开始着手准备读史的时候就犯了难,上下五千年(其实还不止)浩瀚史海无数文献论著究竟该从何入手呢?虽也曾有通读《二十四史》的“豪言壮语”,但自己心里明白这不过是理想中的理想而已,落实到可操作的具体行动,恐怕还得从白话文的通史著作入手,无他,谁叫咱就这点水...
评分这是我读了吕先生这本《中国通史》的第一感觉。 以往读任何历史书,特别是通史类的,从来没有像吕先生这么重视民族史,特别是异民族的。先生读书之广,让我叹为观止。 异民族的历史也是最难阅览的,光是一个个不知所云的名字,就能让人退避三舍。吕先生把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异...
评分敢写中国通史的人并不多 以一己之力写中国通史的人更不多 写了中国通史还被认可滴就绝对是稀有动物了 吕先生就是这样的“稀有动物” 关于吕先生和这本吕著中国通史的什么地位啊影响啊我就不赘述了 大师就是大师。我只说说觉得最有意思的几点。 1 本书前半部分讲了社会史 ...
评分一 这部通史断断续续读了大半年才读完,实在不太容易。文字并不难读,内容也不晦涩,只是内容太多,不得不慢慢消化。 二 读完此书最大的感受是吕思勉先生真是博古通今,书中不仅涵盖了自炎黄至清末民初的政治史,更包罗了社会史和文化史,从婚姻、政体、财产、官职、兵制、刑...
作者说,治史的前提是不预设立场,这个观点我是赞同的,但是全书看下来其实也没有做到这一点。果然吧,绝对的客观无论是在我本行还是在别的地方,其实也只是理想主义的花朵。
评分文章不长,但是知识量较大,相比那些长篇大论的史学巨作,确实够简略了。作者没有累赘复述那些耳熟能详的历史实际,最多也只是一笔带过,作者有许多自己个人的判断和表达。不过感觉作者多少带着点民族主义的情绪,对于异族统治时期表现出很大的愤慨。关于文化的论述,可能更加吸引我,历史的变迁,政治的变革,最终能够长久影响人民的,还是衣食住行方面。普通百姓对于生活上细节的变化,相比政治经济政策的改变,体会要更加深切。就像清兵侵袭江南,发出“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命令,满族统治者明白他们需要从民间,从百姓的内心,深深地烙入汉族人战败的事实。这是征服者的耀武扬威,也是战败者的屈辱。但是现实就是如此,胜者为王,历史是留给胜利者书写的。
评分作者说,治史的前提是不预设立场,这个观点我是赞同的,但是全书看下来其实也没有做到这一点。果然吧,绝对的客观无论是在我本行还是在别的地方,其实也只是理想主义的花朵。
评分不是当做历史而是杂谈来读比较好,零散地说了很多,系统性、条理性差些,而且带着较强的个人情感,对一些人物有明确的喜恶评判。历史应当是客观的。
评分今年开始不再买纸质版的书,感觉电子档还是很厉害的,可以通过很少的钱买到很多的书,而且不用担心搬家。感觉在线购,买后通过各种移动端能重新下载最方便,连更换硬件的顾虑都不会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