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盛与危机

兴盛与危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法律出版社
作者:金观涛
出品人:三辉图书
页数:427
译者:
出版时间:2011-1
价格:45.00元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511812346
丛书系列: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系列
图书标签:
  • 历史
  • 金观涛
  • 社会学
  • 社会结构
  • 中国历史
  • 政治学
  • 刘青峰
  • 中国
  • 兴盛
  • 危机
  • 历史
  • 社会
  • 经济
  • 发展
  • 挑战
  • 变迁
  • 反思
  • 格局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作者大胆地将系统整体研究方法运用到历史研究中,从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余年与每两三百年爆发一次大动乱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提出中国社会是一个超稳定系统的假说,并用这一套模式去解释中国社会、文化两千年来的宏观结构变迁及其基本特点。由于本书观点在中国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海内外学术界也普遍受到关注,一般认为是中国十年改革时期重新诠释中国历史的最重要理论著作之一。

作者简介

金观涛,现任台湾国立政治大学讲座教授,中国美术学院(杭州)南山讲座教授;曾任香港中文大学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讲座教授。

刘青峰,香港中文大学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名誉研究员,《二十一世纪》双月刊前主编。

二人长期合作学术研究,合着的主要代表作有:《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开放中的变迁:再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超稳定结构与中国政治文化的演变(第一卷)》,《观念史研究》等。

目录信息

1992年增订本序言 / 1
第一章 一个古老的难题 / 1
1.1 对思考的再思考 / 1
1.2 以往学说的疑难 / 3
1.3 问题的正确提法 / 7
1.4 社会结构及周期性、停滞性 / 11
第二章 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构 / 21
2.1 “大一统”之谜 / 21
2.2 两个生动的比喻:“马铃薯”与“混凝土” / 24
2.3 儒生、官僚及语言、通讯工具 / 26
2.4 郡县制、儒家国家学说及一体化结构 / 31
2.5 封建大国的自发分裂倾向 / 35
2.6 一体化功能之一:对分封制的调节 / 38
2.7 一体化功能之二:限制人身依附关系 / 41
2.8 一体化功能之三:抑制军事割据 / 43
2.9 两种不同结构的封建社会 / 46
2.10 一对同构体:家庭与国家组织 / 50
2.11 中国封建社会结构的脆性 / 55
2.12 维持脆性的平衡———强控制 / 57
2.13 繁荣与阴影 / 60
第三章 无组织力量及社会结构的老化 / 70
3.1 历史病:官僚机构及人员的膨胀和腐化 / 70
3.2 封建特权与低薪制 / 75
3.3 皇帝的调节作用与权力金字塔 / 81
3.4 皇权的放大:宦官、外戚干政 / 85
3.5 什么是无组织力量 / 89
3.6 经济结构中的无组织力量:土地兼并 / 92
3.7 土地兼并的自发趋势和受控阶段 / 96
3.8 危机爆发的突然性 / 100
3.9 无组织力量的汇流 / 102
3.10 王朝威信(天命)的丧失 / 107
第四章 变法与动乱 / 117
4.1 变法效果递减律 / 117
4.2 王朝中后期变法对社会危机的加剧 / 120
4.3 封建剥削的可控部分与不可控部分 / 124
4.4 剥削放大效应 / 128
4.5 农民大起义与社会结构的关系 / 132
4.6 动乱规模与无组织力量成正比 / 136
第五章 中国封建王朝的修复机制 / 145
5.1 奇异的修复能力 / 145
5.2 大动乱的调节作用 / 147
5.3 新王朝稳定性与无组织力量残存程度成反比 / 150
5.4 第一块修复模板:宗法同构体 / 154
5.5 皇权主义:农民对第一块模板的意识 / 157
5.6 第二块修复模板:一体化目标 / 159
5.7 两块模板的拼合:新王朝建立的三种途径 / 162
5.8 与一体化不相容力量的淘汰 / 167
第六章 历史的奇观:超稳定系统 / 175
6.1 从一个寓言谈起 / 175
6.2 资本主义萌芽成长的障碍之一:强控制和郡县城市 / 179
6.3 资本主义因素结合的障碍之二:缺乏中介 / 184
6.4 原始积累的中断 / 190
6.5 封建王朝崩溃前的“假资本主义” / 194
6.6 脆性瓦解的悲剧 / 201
6.7 严峻的选择 / 206
6.8 永恒的萌芽 / 208
6.9 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 / 219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亚稳态结构及其他 / 227
7.1 一体化调节的失灵 / 227
7.2 中原的虚弱和少数民族内迁 / 228
7.3 玄学、佛教的兴起 / 232
7.4 政治结构的变化:分裂、贵族化及九品中正制 / 236
7.5 经济结构的变化:坞堡组织和人身依附关系的加强 / 240
7.6 亚稳结构与魏晋封建说 / 244
7.7 重建一体化的道路 / 246
7.8 南朝的贡献与死胡同 / 248
7.9 中华民族大熔炉 / 251
7.10 超稳定系统对外来冲击的反应 / 254
7.11 中国社会超稳定系统形成发展的阶段 / 262
第八章 意识形态结构的系统分析 / 268
8.1 如何分析意识形态的结构 / 268
8.2 儒家、墨家、道家的结构 / 271
8.3 意识形态结构的内和谐 / 280
8.4 一体化对意识形态的要求 / 283
8.5 内和谐、外适应与意识形态结构的演化 / 286
8.6 儒家和道家的互补结构 / 292
8.7 冲击、反刍和融合 / 298
8.8 理学的僵化与反僵化斗争 / 303
8.9 价值观反省 / 308
第九章 科学技术与古代社会 / 311
9.1 李约瑟问题 / 311
9.2 蒸汽机革命和一步之差的困惑 / 315
9.3 科学技术史研究的整体观 / 320
9.4 近代科学技术结构:在西方社会结构演变中成长 / 323
9.5 中国古代“大一统”技术结构 / 326
9.6 阴阳观念和直观外推的思想方式 / 332
9.7 伦理中心主义对科学的影响 / 334
9.8 社会结构对科学技术进步的容量 / 336
第十章 社会结构演化理论 / 346
10.1 “整体分析”方法 / 346
10.2 社会结构的三个子系统 / 352
10.3 形态组合和社会结构调节原理 / 360
10.4 结构稳定性和脆性 / 366
10.5 从存在到演化:潜结构的形成 / 371
10.6 功能耦合系统的破坏:结构老化和无组织力量的增长 / 377
10.7 社会结构演化的四种模式 / 384
10.8 社会行动的新理论 / 390
第十一章 数学模型和王朝寿命研究 / 402
11.1 历史学家与数学家的合作 / 402
11.2 从事件到数轴的映射:寻找主要变量 / 404
11.3 王朝稳定性的数学表示 / 405
11.4 行为曲面与盛衰曲线 / 408
11.5 王朝盛衰方程 / 412
11.6 王朝寿命讨论及其他推论 / 415
后 记 / 421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多年前读原版觉得有创新,修订版反倒是把作者知识结构的缺陷与眼界的狭隘暴露得明显起来。与吴思一样,作者对西欧封建史相当无知的情况下就贸然下结论,并且不经详细论证就推广自己的假说到玛雅、埃及等社会中去。虽然号称抛弃了决定论,但是书中字里行间无处不在的“必然”能,“显然”不能显示了逻辑的薄弱。作者深受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影响,每章结尾都要对“进步”抒发一下热爱,而且最终为自己的理论束缚,之后就缺乏真正的学术突破了。

评分

如果依作者所说把第十章放开头,我们会把其分析框架看得更清楚。实际上作者所做的就是演化马克思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区分,将中国封建社会套入以帕森斯为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系统论中。地主经济、官僚政治、儒家意识形态三个系统相互耦合造就了一个超稳定的大一统国家,这种一体化也同时存在于家庭组织中。为了维持三个系统的耦合,国家必须采取“强控制”随时调节。作者特意强调了儒家意识形态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包括身兼知识分子与官僚二职的儒生活动对于政权的维系作用。随着时间推移,三个系统各自会出现破坏性的无组织力量,导致王朝崩溃(脆性崩溃),接着农民起义扫清无组织力量和新结构的萌芽,政权会依之前的一体化稳定结构重建。视角并不新鲜,但构建逻辑比较严密。由于问题涉及史料太庞杂,论述的史料使用不免有目的论之嫌。数学模型较粗糙。

评分

已购。全书围绕的中心问题是中国封建社会为何能在周期性崩溃与复兴中绵延二千多年。作者给出了超稳定系统假说,作为一种历史观值得【资料性】参考。这种超稳定的状况源于政治结构与意识形态结构一体化,此一体化结构又是由地主经济的经济结构、高度中央集权官僚政治的政治结构、儒家文化的意识形态结构耦合而成。一体化机构是中国早期兴盛的原因,最后却因其稳定带来了僵化落后的危机,是为书名。

评分

中国当代学者里,最佩服的就是秦晖金雁夫妇和金观涛刘青峰夫妇了。

评分

中国当代学者里,最佩服的就是秦晖金雁夫妇和金观涛刘青峰夫妇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