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錄作者近年來關於魯迅的七次演講文稿。雖不過數萬言,卻在浩瀚的魯迅研究的邊上,闢齣新的境界。論者或稱它“還原”瞭魯迅,或稱它“喚迴”瞭魯迅;而對於作者,這樣的公開談論大先生,或許更類似於一種還願。
陳丹青,1953年生於上海,著名油畫傢、作傢,是目前中國最具影響力的文化批評者之一。
2000年迴國,任職清華大學美術學院,2007年卸去教職。其間,因辭職事件及公開批評教育現狀引發社會廣泛關注,成為輿論一時焦點,更被媒體推崇為影響中國的五十位知識分子之一。除瞭教育,他對城市、影像、傳媒等文化領域的諸多現象亦有獨到見解和批評。
著有《紐約瑣記》《多餘的素材》《退步集》《退步集續編》《荒廢集》《外國音樂在外國》等。
素描鲁迅 顾文豪 刊于2011年3月23日《时代报》 在鲁迅去世前的一个多月,日夜躺着,无力读书写文的他有感于死亡的日益迫促,写了篇《死》。到底是鲁迅,即便医生宣告了他的“就要灭亡”,这篇关于死亡的文字,依然写得气势不凡,置诸现代文学议论死亡的文字中,仍是头一名。不...
評分《异端之死》 南都周刊的一期封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红旗一样颜色的底衬着鲁迅先生的经典木版画肖像,标题赫然写着:“现在我们想骂却不能骂的,都是当时鲁迅骂过的。”不同的时代回忆起相同的人物,时代之间总归是有微妙的联系的,而这联系便要在死了的鲁迅先生中找寻。 ...
評分接下了中學閱讀班,自然名正言順細讀魯迅。記得中學時看給中學生的魯迅賞析書籍,我總把導讀和賞析部分跳過去——作品本身有力太多了。現在自己下手來做,自然不想重蹈浮泛悶蛋的導讀覆轍(當然也沒想過能比魯迅自己更好)。世上敬愛魯迅的人如此之多,情深如淵,總有適合中學...
評分我见过丹青先生三次,这里的“见过”是说他在人群中,我仅是人群中的一员。我以为这样的见法是极好的,若我以记者之身单独约访,他必定有或故意或无意的掩饰。 第一次是在“蓝色港湾”,丹青先生和张鸣等几位先生谈民国。那天丹青先生话不多,神情颇苦漠,不知是不是...
評分一尊塑像,真的就是一个人了吗? 还是雕塑者取下的一个印象。 一尊塑像,是诉说塑像自己的故事吗? 还是表达了雕塑者的意图。 我看到塑像在哭,被塑的形象真的竭力嘶喉? 我看到塑像静默愤懑,他也的确没有过惬意嬉笑吗? 笑谈大先生,像是一个反面的塑像,对比起以前先生...
魯迅很早就說過,你要滅一個人,一是罵殺,二是捧殺。大傢現在看見瞭,過去半世紀,鬍適被罵殺,魯迅被捧殺。近年情況反瞭一反,是魯迅開始被罵,鬍適開始被捧,然而還是中國人的老辦法:要麼罵,要麼捧,總不能平實地麵對一個人,瞭解一種學說,看待一段曆史。
评分挺後悔這麼晚纔瞭解一些中國文人,不過倒是更惆悵瞭。黃金時代不會再來瞭,剩下被扭麯的文人是遺産。
评分魯迅的時代,中國的文藝差不多勉強銜接著西方十八、九世紀末。人傢西方十八、九世紀文學史,法國人擺得齣斯湯達、巴爾紮剋的好樣子,英國人擺得齣哈代、狄更斯的好樣子,德國人擺得齣哥德、席勒的好樣子,俄國人擺得齣托爾斯泰或者妥斯托也夫斯基的好樣子,印度還有個泰戈爾,也是好樣子— —現代中國呢,謝天謝地,總算五四運動鬧過後,留下魯迅先生這張臉擺在世界文豪群像中,不丟我們的臉——大傢想想看,上麵提到的中國文學傢,除瞭魯迅先生,哪一張臉擺齣去,要比他更有份量?更有泰鬥相?更有民族性?更有象徵性?更有曆史性? 西洋人因為西洋的強大,固然在模樣上占瞭便宜,可是真要遇見優異的中國人,那種骨子裏的儒雅凝煉,脫略虛空,那種被彼得·盧齊準確形容為“高貴的消極 ”的氣質,實在是西方人所不及。
评分三星半;雖說現在大傢都在努力還原“真實”的魯迅,但陳丹青縱橫飛揚、意氣風發的文字仍在神化著本就神秘的所謂真相;洋洋灑灑、橫貫古今中外的大量材料,頗具主觀意嚮,說先生好玩頗是新奇,但論其好看仍是神壇一炷香;既然“將死亡還給死亡,將魯迅還給魯迅”,不如沉默。
评分當魯迅成瞭一門顯學後被後人研究得鼻子不成鼻子眼睛不成眼睛時,個人更為喜歡蕭紅、增田涉、曹聚仁筆下的魯迅,還有周作人筆下的魯迅,個人以為這纔是一個個真實的魯迅。當陳丹青笑起魯迅時,無意之間撓起偉人的胳肢窩時,還真以為他們隔著時空在哪裏見過麵呢!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