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克维尔回忆录

托克维尔回忆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作者:[法] 托克维尔
出品人:
页数:365
译者:董果良
出版时间:2010-11
价格:26.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100070263
丛书系列: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政治法律社会
图书标签:
  • 托克维尔
  • 回忆录
  • 历史
  • 政治学
  • 政治哲学
  • 法国
  • 政治
  • 1848
  • 托克维尔
  • 回忆录
  • 法国历史
  • 政治思想
  • 19世纪
  • 民主理论
  • 社会分析
  • 自由主义
  • 贵族制度
  • 知识分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托克维尔回忆录》对于当时许多人物(比如路易·菲力浦、路易·拿破仑、阿道夫·梯也尔、路易·勃朗、奥迪隆·巴罗、阿尔方斯·拉马丁、阿尔芒·马拉斯特、弗朗索瓦·维维安,等等)的评述十分尖锐,用语刻薄。我认为可能由于这个原因,《托克维尔回忆录》在他死后34年(1893年)才首次刊印出版。这时,上述的人物都已去世了。

作者简介

    阿列克西·德·托克维尔( Alexis de Tocqueville,1805-1859),法国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主要代表作有《论美国的民主》第一卷(1835)、《论美国的民主》第二卷(1840年)、《旧制度与大革命》(1856年)。

出身贵族世家,经历过五个“朝代”(法兰西第一帝国、波旁复辟王朝、七月王朝、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法兰西第二帝国)。前期热心于政治,1838年出任众议院议员,1848年二月革命后参与制订第二共和国宪法,1849年一度出任外交部长。

1851年路易·波拿巴建立第二帝国,托克维尔对政治日益失望,从政治舞台上逐渐淡出,并逐渐认识到自己“擅长思想胜于行动”。

目录信息

编者导言
第一部分
第一章 [《回忆录》的由来和性质——1848年革命之前时期的概况——这次革命的前兆]
第二章 [宴会运动——政府的安全——反对派首领关心的事情——他们对大臣们的指控]
第三章 [2月22日动乱——23日的会议——新内阁——迪福尔先生和博蒙先生的感想]
第四章 [2月24日——内阁的反抗计划——国民自卫军——贝多将军]
第五章 [议会开会——奥尔良公爵夫人——临时政府]
第二部分
第一章 我对2月24日的原因的判断及对由此产生的事态的看法
第二章 2月24日次日的巴黎以及以后几天的情况——新革命的社会主义特点
第三章 旧国会议员在作决定时态度暧昧——我对自己的所作所为的反思和我的决心
第四章 我在芒什省竞选——地方的情况——大选
第五章 制宪议会第一次会议——这个议会的场面
第六章 我与拉马丁的关系——拉马丁的犹豫不定
第七章 1848年5月15日
第八章 协和的庆典和走向六月事件的道路
第九章 六月事件
第十章 六月事件(续)
第十一章 宪法委员会
第三部分
第一章 归国——内阁成立
第二章 内阁的面貌——至6月13日造反失败内阁的初期行动
第三章 国内政治——内阁的内部纷争——内阁面对多数派和总统困难重重
第四章 外交问题
附录
一 古·德·博蒙谈2月24日
二 与巴罗的谈话(1850年10月10日)巴罗谈2月24日
三 1848年2月24日纪要迪福尔先生和他的朋友为阻止二月革命所做的努力——梯也尔先生使这些努力不起作用应负的责任
四 为1848年6月至1849年6月的《回忆录》所写的笔记(1851年4月)
五 关于我将要写的《回忆录》部分内容的提要(1851年4月,在归国途中)
六 1851年5月15日我与共和国总统的谈话(我从意大利回国后与他首次见面)
七 修改宪法一1851年6月21日应我之邀来我家会晤中贝里耶与我的谈话。我们二人都是宪法修改委员会委员
人名索引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托克维尔是贵族出身,头脑却属于资产阶级。 1848年革命工人是主力,果实却被资产阶级夺取----这也是历史的必然。 托克维尔对工人阶级谈不上同情,有的只是蔑视。 在作为理论家的托克维尔和作为人的托克维尔之间产生了裂痕  

评分

《回忆录-1848年法国革命》 托克维尔著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5年10月第1版 托克维尔的困惑 “倘若我要在世上留下自己的某些痕迹,这主要得靠我的写作而非我的行动”。 (可以比较一下马基雅维利和托克维尔,当然,还可以参考别的,例如罗伯斯庇尔) p47 后人只关注政府明显的...  

评分

1848年革命在法国近代革命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不仅因为它是一次具有全欧意义的革命,对欧洲各君主国的革命进程及英国外交政策均有重大影响。而且,与1789年以来的历次革命相比,它的性质也发生了某些深刻的变化。无独有偶,就在1848年2月22日,二月革命发生的前一天,马克思的《...  

评分

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亚历克西·德·托克维尔差不多在每一场政治斗争中都属于失败的一方。他既不像一般失败者那样大做煽情的辩护,又无意效仿胜利者、宣称已经掌握了社会进步的永恒法则。他只是基于智识上的敏感,认定“一个全新的社会要有一门新的政治科学”,随后从自己所处...  

评分

说明其观察细致,难怪作者可以写出《论美国的民主》这样的名著。 0592-5708013 wangq@tsinghua.org.cn  

用户评价

评分

19年No.55 托克维尔对于社会局势的感受不是一般的敏感,这不仅体现在他的《回忆录》中,也体现在《论美国的民主》。这种天赋是来自于他跌宕的人生经历吗?(拿破仑王朝的覆灭、波旁王朝复辟……)还是来自他个人的心智与性格?(冷静审慎的作家气质)在1848年1月27日,他就向同僚呼吁过重视“风暴的来临”,因为“我们正睡在活火山上”(P39)。 宴会运动——反对派与政府的对抗——暴动——路易菲利普下台,基佐内阁倒台——奥尔良公爵夫人——新内阁(拉马丁和赖德律洛兰)

评分

对人物的描述三D打印般清晰生动透彻出其不意,又如一架游走的天平,对立的特质,通过支点微妙相连。内战是对整个社会法纪的破坏,滑铁卢后的法国势力孱弱,勉力拿捏着均势外交政策。英国面笑心不笑的玩着孤立主义,俄国几乎要继承拿破仑的意志。托克维尔短短几个月外交部长生涯的描述,即把当时欧洲的形势全景呈现。

评分

托克维尔对社会的普罗大众有着无比清晰的深刻认识,所以他就可以对社会、历史、政治统统有着最透彻的认知。其结果就是,当别人在群起狂欢的时候,他暗自发出一声冷笑。

评分

打扰了 下次再拜读

评分

冷静而清醒的真知灼见;口吻疏离、目光恳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