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常识

建造常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作者:毕苑
出品人:
页数:327
译者:
出版时间:2010-11
价格:45.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33454180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教育
  • 教科书
  • 中国近代史
  • 教育史
  • 文化史
  • 思想史
  • 毕苑
  • 晚清
  • 建造
  • 常识
  • 家居
  • 装修
  • 施工
  • 材料
  • 设计
  • 工程
  • 安全
  • 预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著以中国近代教科书为焦点,从知识建构史的视角探察近代中国文化转型。不同于传统时代的教本,教科书作为近代中国社会文化的诞生物,建构起近代中国人的常识体系,打造了近代中国人的文化模型,其文化价值值得深入发掘。在晚清社会文化背景下近代教科书如何诞生,其编审制度怎样形成演变,以及它在塑造近代国民意识和培养科学观念上的贡献,是本研究着力考察的重心。

作者简介

毕苑,女,籍贯山西。2001年山西大学历史学硕士,2004年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2006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出站,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文化史研究室工作。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文化史、教育史。

目录信息

建造常识:近代教科书的文化价值(前言)
第一章 传教士与教科书
一,从“教科书”一词说起
二,传教士·教会学校·教科书
1,学校教科书委员会的成立及狄考文的贡献
2,在华传教士对于教科书编写相关原则的讨论
3,在华传教士对教科书编写、审查和出版的意见
第二章 欧美与东瀛:近代教科书的两次译介浪潮
一,“多译西国学堂功课书”
二,戊戌后翻译日本教科书的热潮
第三章 汉译日本教科书与中国近代新教育的建立
一,师日浪潮中近代教育观念的形成
二,汉译日本教科书与近代知识体系的建立
1,地理教科书:“旅行体”风格的形成
2,历史教科书:告别“朝代体”
3,自然科学和其他科目
4, 《少仪教授书》:修身教育中的日本元素
三,汉译日本教科书与近代教育学的建立
1,女学、“家事”与师范教育
2,王国维的教育学理念与近代中国的教育学选择
四,汉译日本教科书的特点与影响
第四章 中国近代教科书的诞生和发展
一,近代教科书的萌芽
二,“蒙学教科书”:第一部中国近代教科书
三,开创“教科书时代”的商务版“最新教科书”
1,紧合学制的“最新教科书”
2,谢洪赉的贡献
四,晚清教科书的出版和销售
1,官书局
2,民营书局
五,民国时期教科书的发展
1, 民国初年商务与中华的竞争
2, 1920到30年代前期教科书的繁荣
3, 抗日战争后教科书发展走向衰落
第五章 近代教科书编审制度的演变
一,晚清教科书的编审
1,“国定制”与“审定制”的讨论
2,教科书编审制度的初创:京师大学堂和学部时期
3,晚清各地教科书的编印状况
二,民国时期教科书的编审制度概况
1,北洋政府时期的教科书编审制度
2,国民政府时期的教科书编审制度(抗战前)
第六章 从“修身”到“公民”:近代教科书中的国民塑形
一, 经学和修身:道德教育的承接与开新
二,林纾和他的《修身讲义》:道德教育转型之一例 三,民初国民性改造和1920、30年代的公民教育
第七章 斯巴达与中国:近代教科书中中国人的政体认识
一,“西洋史”中的斯巴达
1,尚武与强健:斯巴达在晚清历史教科书中
2,重在爱国:民国初年历史教科书中的斯巴达
3,政体与文明的关联:1920、30年代历史教科书中的斯巴达
二,国语文和体操课本中的斯巴达
1,战争中的集体主义:语文教科书中的斯巴达国民
2,服从与慷慨牺牲:体操教科书中的斯巴达
三,中国人对斯巴达政体的认识
第八章 花鸟虫鱼看世界:博物教科书与近代自然教育的发端
一,中国博物教科书的诞生
1,虞和寅的《博物学教科书》
2,华循的《蒙学动物教科书》
二,博物教科书与进化论的传播
1,博物教科书中的生物演进观念
2,博物教科书中进化论述与严译进化论述之不同
三,杜亚泉的博物学贡献及其“形而下”的自然哲学观
1,杜亚泉的博物学贡献
2,杜亚泉“形而下”的自然哲学观
四,博物教科书与近代自然教育的发端
附录
引征文献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一、 本书引发的思考 (一)知识体系的分科和综合问题 本书第三章写了汉译日本教科书促进了我国近代知识体系的建立。我国传统教育读本如《三字经》、《百家姓》等都没有独立的知识分科体系,直到近代以来引介外国教科书才打破了知识混沌的状况,促进了教育的进步。而我...

评分

一、 本书引发的思考 (一)知识体系的分科和综合问题 本书第三章写了汉译日本教科书促进了我国近代知识体系的建立。我国传统教育读本如《三字经》、《百家姓》等都没有独立的知识分科体系,直到近代以来引介外国教科书才打破了知识混沌的状况,促进了教育的进步。而我...

评分

一、 本书引发的思考 (一)知识体系的分科和综合问题 本书第三章写了汉译日本教科书促进了我国近代知识体系的建立。我国传统教育读本如《三字经》、《百家姓》等都没有独立的知识分科体系,直到近代以来引介外国教科书才打破了知识混沌的状况,促进了教育的进步。而我...

评分

一、 本书引发的思考 (一)知识体系的分科和综合问题 本书第三章写了汉译日本教科书促进了我国近代知识体系的建立。我国传统教育读本如《三字经》、《百家姓》等都没有独立的知识分科体系,直到近代以来引介外国教科书才打破了知识混沌的状况,促进了教育的进步。而我...

评分

一、 本书引发的思考 (一)知识体系的分科和综合问题 本书第三章写了汉译日本教科书促进了我国近代知识体系的建立。我国传统教育读本如《三字经》、《百家姓》等都没有独立的知识分科体系,直到近代以来引介外国教科书才打破了知识混沌的状况,促进了教育的进步。而我...

用户评价

评分

该书是在作者博士论文的基础上撰写而成。从结构上,前五章为近代教科书总论,后三章为各科教科书分论(主要聚焦公民、政体、博物)。作者采用的是非常中规中矩的路数,辨析“教科书”的词源和概念,梳理了近代教科书诞生、发展的历史阶段,兼及教科书编审制度的演变,侧重于教科书译介对中国近代新教育的形塑作用,尤其是汉译日本教科书的引介情况。前半部分文献资料占有较为充分,材料基础扎实,爬梳颇为细致,而后半部分的理论推演则明显逊色于前部,且相关科目教科书已有港台学人研究成果珠玉在前。读罢全书,觉得还是与从知识建构史的角度考察文化转型这一初衷有所隔膜,材料与观点印证殊欠圆融,文献资料自是当行本色。

评分

该书是在作者博士论文的基础上撰写而成。从结构上,前五章为近代教科书总论,后三章为各科教科书分论(主要聚焦公民、政体、博物)。作者采用的是非常中规中矩的路数,辨析“教科书”的词源和概念,梳理了近代教科书诞生、发展的历史阶段,兼及教科书编审制度的演变,侧重于教科书译介对中国近代新教育的形塑作用,尤其是汉译日本教科书的引介情况。前半部分文献资料占有较为充分,材料基础扎实,爬梳颇为细致,而后半部分的理论推演则明显逊色于前部,且相关科目教科书已有港台学人研究成果珠玉在前。读罢全书,觉得还是与从知识建构史的角度考察文化转型这一初衷有所隔膜,材料与观点印证殊欠圆融,文献资料自是当行本色。

评分

林纾那部分有些启发。文人吧,总有些似注定的轨迹。

评分

林纾那部分有些启发。文人吧,总有些似注定的轨迹。

评分

同类研究中佼佼者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