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清史项目之一。明中叶以降,江南地区涌现出大批商业市镇。尽管这些市镇在形式上已有别于传统村落,却并未游离于帝国行政体系之外,始终没能建立起一套类似欧洲中世纪城市那样的相对独立的行政管理体制。本书以苏州地区为例,结合社会经济史和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视角,力图突破从西方经验出发的“城乡二分法”及“城市化理论”的预设,对以往学界关注得不够的一些课题如市镇起源和镇管村机制的形成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索,从环境交通、赋役区划、民间信仰、主佃关系诸角度较全面地审视了清代江南市镇与农村的关系。
1969年生,南京人,2003年获得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学位,现为中山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书主要论述市镇的生成和城乡互动关系的演化。作者持“不同区块拼盘”的看法,探讨经济理性解释的合理性,通过归有光文分析行政税赋调整在市镇兴起中的意义,强调社会机制在市镇空间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不同的社会机制创造并改变着市镇的空间,如贡赋体制、治安需要,分厂制度等,而乡镇固有区域在清季乡镇自治的划分下才逐渐定型。下编通过信仰、一田二主制和乡绅生活空间说明清代江南乡村社会结构的松散化趋势,表明城乡交往的不确定性和流动性,以及士绅退出后乡村结构权力的转移。本书看似是市镇史的研究,其实是注重的是江南区域,以典型带动整体解释(P176),尝试在既有理论上细化生成与运作模式。不过作者引用理论和材料实在宏富,自己有些跟不上作者的节奏,需要结合谢湜的书评阅读。又如第六章问题似乎没有讲明白。
评分前半部分更出彩吧
评分明末清初,在贡赋经济的推动下,江南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发展及与之相应的商品经济的渗透,初步造成了市镇网络格局的细密化,地主多将土地租给佃农耕作,导致城居地主数量不断增长,一田两主的情况普遍发展。地权的分散加速了士绅地主城居化,江南乡村权力基础开始发生变化,由个别地主对土地和农民的私人控制转变为以市镇为单位的半官方的管理体制。但市镇并未游离于帝国行政体系之外,始终未能建立一套类似欧洲中世纪城市那样独立行政管理体制,明清时代的市镇并没有在赋役催征上起到实际作用,仍按原有区划单位来征收。另一方面,地方精英不再利用地租、牙行和日用品等手段控制乡村,转而热衷于投资公益项目。在主持公益事业的过程中原本用于施粥的单位厂开始接管乡镇公务并逐渐与之合流。到了清末明初办理地方自治时,市镇才终于成为真正的区划管理单位
评分提出和解决的问题似乎都不很多
评分明末清初,在贡赋经济的推动下,江南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发展及与之相应的商品经济的渗透,初步造成了市镇网络格局的细密化,地主多将土地租给佃农耕作,导致城居地主数量不断增长,一田两主的情况普遍发展。地权的分散加速了士绅地主城居化,江南乡村权力基础开始发生变化,由个别地主对土地和农民的私人控制转变为以市镇为单位的半官方的管理体制。但市镇并未游离于帝国行政体系之外,始终未能建立一套类似欧洲中世纪城市那样独立行政管理体制,明清时代的市镇并没有在赋役催征上起到实际作用,仍按原有区划单位来征收。另一方面,地方精英不再利用地租、牙行和日用品等手段控制乡村,转而热衷于投资公益项目。在主持公益事业的过程中原本用于施粥的单位厂开始接管乡镇公务并逐渐与之合流。到了清末明初办理地方自治时,市镇才终于成为真正的区划管理单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