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分子與現代中國

知識分子與現代中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作者:Jerome B. Grieder
出品人:理想國
頁數:357
译者:單正平
出版時間:2010-5
價格:38.00元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563398553
叢書系列:理解中國
圖書標籤:
  • 知識分子
  • 中國思想史
  • 文化研究
  • 曆史
  • 思想史
  • 格裏德爾
  • 社會科學
  • 文化
  • 知識分子
  • 現代中國
  • 社會變革
  • 思想史
  • 文化研究
  • 政治參與
  • 曆史發展
  • 學術自由
  • 批判思維
  • 公共領域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寫作這本書的初衷,是為瞭引起、滿足普通讀者的興趣,他們希望分享一種具有吸引力但又陌生的曆史經驗中的某些東西。雖然我竭盡所知,也不可能麵麵俱到地講述全景式的現代中國曆史,但我希望,即使那些不同意我的解釋觀點的人,或者反對我評論某個人或問題的觀點的人,會同意這是一個寫給廣大讀者的故事。不應該把中國現代史僅僅看成是我們所理解的“現代世界”背景中的一個外來的碎片,而應看作一種曆史經驗。這個經驗提供的重要的洞察方式,能使一些人們熟悉的觀念和期望,在這個史無前例的全球化時代變得新鮮而且彼此關聯,從而成為屬於我們所有人的東西。

著者簡介

格裏德爾(J.B.Grieder),中文名賈祖麟,哈佛大學博士,美國著名中國研究學者費正清和史華慈的學生,布朗大學曆史係教授(現已退休)。專長研究中國知識分子史,主要著作有《鬍適與中國的文藝復興》及《知識分子與現代中國》等。

圖書目錄

自序
第一章 遺産
傳統儒傢
儒傢人文觀
儒傢政治理論
君與臣:傳統社會的政治結構
儒傢曆史觀
第二章 儒傢批判
儒傢的基本思想
近代歐洲的中國觀
19世紀歐洲觀點的變化
中國和歐洲知識分子的簡單比較
黃宗羲和清初思想
對專製主義的批判
王夫之的民族主義思想
清初經驗主義的學術研究
第三章 19世紀:造反與中興
滿漢關係與晚清政局
19世紀的形勢
19世紀的儒學
通商口岸文化
太平天國起義
基督教對洪秀全的影響
同治中興
曾國藩與中體西用
第四章 19世紀:變法
戊戌變法
康有為
通商口岸的文化影響
通商口岸的翻譯活動
改革者麵臨的挑戰
康有為與今文經學
康有為的變法思想
《大同書》的烏托邦理想
儒傢時代結束瞭
第五章 1911年革命:作為政治推動者的知識分子
孫中山的革命
留學運動
日本的影響
進化論與社會達爾文主義
現代教育的興起
反清革命的公開化
梁啓超與君主立憲
梁啓超的思想
民族主義思想的興起
《民報》與孫中山
民族主義的排外情緒
革命與改良並非涇渭分明
變法改良成為朝野共識
革命者的自殺與暗殺
第六章 新文化運動:作為政治參與者的知識分子
周樹人的意義
新文化運動
留學生與西方影響
蔡元培與北京大學
陳獨秀與《新青年》
鬍適與文學革命
新文化運動中的保守派
對新文化運動的評價
東西方文化論戰
魯迅小說的象徵意義
第七章 意識形態論戰
革命思想的興起
關於意識形態
共産主義的傳播
陳獨秀的反傳統思想
李大釗的思想
第八章 現代性的睏境:作為政治受害者的知識分子
問題與主義之爭
共産主義信仰的建立
知識分子的思想轉嚮結語
譯後記
再版後記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知识分子与现代中国》(美国格里德尔著·单正平译·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西方文明自近代以来一直是我们的追求目标,几次“西学东渐”开阔了中土学人的视野,让我们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美国学者杰罗姆·B·格里德尔(现为美国布朗大学教授,系著名汉学家费正清先...

評分

評分

《知识分子与现代中国》(美国格里德尔著·单正平译·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西方文明自近代以来一直是我们的追求目标,几次“西学东渐”开阔了中土学人的视野,让我们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美国学者杰罗姆·B·格里德尔(现为美国布朗大学教授,系著名汉学家费正清先...

評分

传统的儒家哲学强调“知行合一”,时至今天,日本经营之圣稻圣和夫还有“不行不可知”的名言,被企业家竞相效仿。然而,在中国近代遭遇千年之变的时候,知识分子往往是先“知”,却不知如何“行”,或者说,在“行”的过程中,早已改变了当初的“知”的信念,而成为彻底的经验...  

用戶評價

评分

隔靴搔癢。

评分

完美的翻譯,充滿瞭感情的描述瞭這風起雲湧的100多年。讀來讓人感動

评分

普及之作吧!

评分

單正平,博雅堂

评分

“(對文化保守主義者來說),保存中國‘國粹’不僅是民族形式問題,而是文化形式和人生之間普遍關係的問題。他對中國古典文人文化(而不僅僅是文言)的評價準則,不是因為其中國性而視為神聖遺産,而是因為它以本土民族的形式,錶達瞭具有普遍意義的價值:知識自律和審美節製這樣一種完美的創造精神。《學衡》批判的不是新文化運動中的‘洋’東西,而是‘現代’或假裝成‘現代’的東西。因而它預示瞭對傳統中國現代化的物質和精神後果的一種更廣泛的‘新’傳統主義的批判。”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