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启蒙运动时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天文学家。
其前期的自然科学研究成果主要是《一般自然史与天体理论》(1755),其中提出了著名的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后期的哲学研究成果主要是《纯粹理性批判》(1781)、《实践理性批判》(1788)和《判断力批判》(1790)。“三大批判”构成了一个完整而严密的先验唯心论体系,给哲学界带来了一场天翻地覆的“哥白尼革命”(又称“开普勒改革”)。
李秋零,河南唐河人,1957年生,哲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专职研究员,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员等。
主要研究领域为基督教哲学、德国古典哲学。著有《上帝•宇宙•人》、《德国哲人视野中的历史》、《神光沐浴下的文化再生》等多部专著。译有《康德著作全集》(9卷本),《康德书信百封》、《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社会科学方法论》、《从黑格尔到尼采》、《不合时宜的沉思》、《神学与哲学》等三十余部西方学术名著。在中外学刊发表《中世纪神秘主义神学的难题与出路》、《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与中国老庄哲学》、《康德论人性根本恶及人的改恶向善》、《康德何以步安瑟尔谟的后尘?》、《神学与文化的互动》、《古希腊哲学解神话的过程及其结果》、《基督教理论化的起因及其结果》、《汉语神学的历史反思》等数十篇论文。
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李秋零主编、主译的《康德著作全集》(9卷本),以普鲁士王家科学院本(通称“科学院版”)为底本,全部直接从德文译出,原文为拉丁文的则直接从拉丁文译出。科学院版《全集》包含了康德生前公开发表的所有著作和文章,并且经过了德文编辑者的详细校勘。中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参考了已有的各种译本,同时也对一些名词、术语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中译者以其在西方哲学、宗教学、语言学方面的深厚学养,以及十年如一日的苦心孤诣,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信、可读的康德著作文本,对康德翻译与研究作出了不朽的贡献。本“康德著作注释本”系列是中译者将康德著作中最有代表性的进行详细注解后推出的单行本系列,对于专业人士的研究和非专业人士的学习,皆有极大助益。
p6 我以此结束我的全部的批判工作。我将不耽搁地走向理论的阐述以便我能在渐入衰年的时候尽可能地尚能获得有利的时间。(珍惜所有的时间) p46 快适、美、善。。。快适,是使人快乐的;美,不过是使他满意;善,就是被他珍贵的,赞许的,这就是说,他在它里面肯定一种客观价...
评分第五节:愉快的东西使人满足,美的东西单纯地使人喜爱,善的东西受人尊敬(赞许),即被人加上一种客观价值。无理性的动物也可以感到愉快;美却只是对人才有效,“人”指既具有动物性又具有理性的东西,不单纯作为理性的东西(例如精灵),也作为动物性的东西;善则一般只对具...
评分Aesthetic这个名称是鲍姆嘉通于1750年提出来的,“Aesthetic”一词来自希腊文,当时Aesthetic这个词还没有被定义为“美学”,意思是“感知学”或者“感性学”。当鲍姆嘉通破天荒的把美的研究从理性学的角度转移到感性学上时,“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就被建立起来了。直到后来...
评分这书是康德三大批判的最后一本,也是最晚写成。 德国哲学书以晦涩难懂闻名,每分每秒都要紧紧抓住你的注意力,知名代表就是康德和黑格尔;不过话说回来,康德的书虽然句子难懂,部分跟中文蹩脚的翻译应该不无关系,虽然不能因此抹煞译者们的辛劳与智慧,部分也是因为哲学家论...
评分能给八颗星吗。八万颗都不足以表达我的崇敬。“AS IF”。
评分没看懂
评分在上了两学期美学以后,终于鼓起勇气拿起这本书。发现可能因为看了许多二手材料,审美判断力并不难理解。后悔那么早打开黑格尔的《美学》了,导致我对那厚厚的四本书现在还有阴影,不敢再拿出来。目的论判断力虽然理解起来有困难,但是这部分感觉还挺有趣的,如果看不懂这一句不妨停止纠结,直接跳下一句,因为康德爸爸会把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还有一个希望:希望自己放假能把那两本批判看了。
评分此作中康德显得有些罗嗦。康德为美定的标准相当严格:美者中理念稍有显现,将使其进一步成为崇高者;而美者中愉悦性的原因稍有不纯则使其退化为适意者。为了将自然与自由连接起来且突出提领其中的目的,康德不得不借助即便在彼时也会显得有些陈旧的目的论,也使他只能在一种弱立场上不断为这种目的论的假设辩护。个人感觉连接的这一环显得很不稳固,现代性的分裂的世界已经开始了,不仅康德,没人能阻止与补救,何况现代居然根本是一个不需要体系的时代。另外,康德认为上帝是个规定性判断力的对象这一点让我感到很奇怪,作为无限的上帝难道不该属于反思性判断力的对象吗?无限的东西怎么能成为规定性判断力的对象呢?而且上帝作为类似大全的东西,从这一点上来说也该属于反思性判断力的对象的。
评分审美部分:核心是回答“既主观又普遍的审美判断是何以可能的?”并以共感作为审美理念解决审美的二律背反,以隐含的合目的性来说明介于守旧和胡闹之间的艺术的天才。其中分析论一章,美的无兴趣、非概念、合目的、必然的四契机,作为绝对的大和绝对的强力而突破直观,但被理念所包含的数学和力学的崇高,关于适意者、美者、善者的三分法,皆是美学理论的经典文本。目的论部分:核心是回答“即是机械论的又是目的论的知识体系是如何可能的?”,并通过将目的论看做仅仅是提供整体理解的范导的反思性判断力解决目的论的二律背反。指出生物是其本身的内在目的和手段,解释目的论的自然神学论证的失败和伦理神学论证的必然。虽然康德冗长的文本是对于因语言晦涩和翻译造成的双重阅读障碍的一种补偿,但这本的一些部分也太啰嗦絮叨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