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以来的当代艺术理论

1985年以来的当代艺术理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作者:[美]佐亚·科库尔(Zoya Kocur)
出品人:
页数:440
译者:王春辰
出版时间:2010-2
价格:68.00元
装帧:
isbn号码:9787532265244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艺术理论
  • 当代艺术
  • 艺术
  • 艺术史
  • 文艺理论
  • 文化研究
  • Art
  • 梁硕恩
  • 当代艺术
  • 艺术理论
  • 1985年
  • 中国艺术
  • 后现代主义
  • 文化批判
  • 视觉文化
  • 艺术史
  • 理论研究
  • 批判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1985年以来的当代艺术理论》主要内容简介:艺术批评与艺术运动总是密不可分,艺术批评的转向在根本上是由艺术运动的发展决定的。以1985年作为一个分水岭,其实也是艺术运动在批评上的反映。20世纪下半叶,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艺术的主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是抽象 表现主义和极少主义,时间是40年代到60年代。

内容概要

《1985年以来的当代艺术理论》集中反映了近20年来西方艺术与批评的双重走向,对于中国当代艺术与批评无疑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之所以强调借鉴,是因为中西当代文化、社会发展进程的差异,及中国当代艺术的现实要求。西方的艺术理论及其实践已不可能像80年代那样,直接作用于中国的艺术运动与批评。根据我们的情况,分析、判断、理解是最重要的工作。既是对他们的研究,也是确定我们自身方位的参照与借鉴。此外,当代艺术理论不仅是对于艺术的批评,不仅是与当代社会、当代文化密切联系,不仅是认识和了解西方当代社会,包括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甚至也是理解西方当代艺术理论的必要条件。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佐亚·科库尔(Zoya Kocur) (美国)梁硕恩(Simon Leung) 译者:王春辰 何积惠 李亮之 等佐亚·科库尔(Zoya Kocur)是一位独立学者兼美国纽约大学艺术系客座艺术教授,合作编著了《当代艺术与多元化文化教育)(1996年),并发表过多篇有关艺术教育学和博物馆教育学方面的论文。梁硕恩(Simon Leung)是一位艺术家兼美国欧文加利福尼亚大学演播艺术系副教授,他的作品曾在威尼斯三年展(2003年)和惠特尼双年展(1993年)上展出。

王春辰是中国艺术批评家、美术史学博士,现工作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出版有《1940年以来的艺术》(2006年)、《绘画现象学》(2006年)、《装饰新思维》(2006年)、《艺术的终结之后)(2007年)等译著。

目录信息

前言
撰稿人简介
如何使用本书
导论
第一部分 当代艺术实践与模式
第一部分引言
1 知识场域——一个分离的世界
2 当形式变成态度——及其他
3 连绵不绝的地点——论现场性
4 策展人的时刻
5 如何提供艺术服务——导论
6 对话作品——对话在社会介入式艺术中的作用
7 作为批判的“yBa”——对英国当前艺术中作为中介的身份的社会、政治推论
8 视频投影——屏幕之间的空间
第二部分 文化/身份/政治场域
第二部分引言
9 向文化宣战
10 女权主义原教旨主义——反对图像的妇女们
11 艾滋病——文化分析与文化行动主义
12 被驱逐者的建筑
13 性别在燃烧——关于挪用与颠覆的诸问题
14 陷入困境——一个视频装置项目
15 差异的神话——惠特尼双年展的庸俗身份政治
16 魔鬼电视
第三部分 后殖民批判
第三部分引言
17 马可.波罗综合征——关于艺术和欧洲中心主义的若干问题
18 在“黑暗中心”
19 融合转向——多元文化时代的跨文化实践
20 真实性、反思性与景观——新亚洲的兴起不是世界的终结
21 拥有一切的观众
第三部分重新思考美学
第四部分 引言
22 论里希特《1977年10月18日》
23 论平面——走向平面性的谱系
24 废墟、碎片化以及中国现代与后现代
25 功能与场域——观念实践的界定
26 1989年
第五部分 后现代主义之后的理论
第五部分引言
27 后现代主义及其边缘
28 自找麻烦
29 重拾流行文化
30 理论之轻
31 没有结论的无形式
32 数据库
译后记当代艺术与当代理论的联动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艺术在今天已经脱离了现代主义的那种形式革命,从自身的功能追求、价值判断、形式语言上都力求超越为形式而论形式的形式主义,进入到以“理论”为立足点的创作于批评上。没有当代的这些理论框架、就无法创作、阐释这些艺术及其作品。也就是说,随着艺术和社会、和政治意识...

评分

艺术在今天已经脱离了现代主义的那种形式革命,从自身的功能追求、价值判断、形式语言上都力求超越为形式而论形式的形式主义,进入到以“理论”为立足点的创作于批评上。没有当代的这些理论框架、就无法创作、阐释这些艺术及其作品。也就是说,随着艺术和社会、和政治意识...

评分

浏览了一下前面几章,感觉译文生硬吃力,令阅读难以为继。仅举一例,第一部分引言,第一段: “尽管在后现代主义初期阶段……无论是通过对以时间为基础的作品的商品化的含蓄抵抗,还是通过体制批判的实践……” 查对应的原文为: While artists through the early postmodern...  

评分

浏览了一下前面几章,感觉译文生硬吃力,令阅读难以为继。仅举一例,第一部分引言,第一段: “尽管在后现代主义初期阶段……无论是通过对以时间为基础的作品的商品化的含蓄抵抗,还是通过体制批判的实践……” 查对应的原文为: While artists through the early postmodern...  

评分

浏览了一下前面几章,感觉译文生硬吃力,令阅读难以为继。仅举一例,第一部分引言,第一段: “尽管在后现代主义初期阶段……无论是通过对以时间为基础的作品的商品化的含蓄抵抗,还是通过体制批判的实践……” 查对应的原文为: While artists through the early postmodern...  

用户评价

评分

译著颇有些艰涩, 当练汉语吧-_-

评分

个别篇目醍醐观点,但对视频等媒介的论述稍微有些晦涩,又或者是我对此类媒介的理解太过浅显

评分

很晦涩,翻译应该很多地方都有问题,但被一些列举的作品惊艳到了。

评分

翻译一般。

评分

刚读的时候想骂人,读完了发现还不错,还要再好好读读...据说翻译很多是他学生做的,难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