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義德(1935-2003),當今世界極具影響力的文學與文化批評傢之一。齣生於耶路撒冷,在英國占領期間就讀於埃及開羅的西方學校,接受英式和美式教育,1950年代赴美就學,獲哈佛大學博士學位,1963年起任教於哥倫比亞大學,講授英國文學與比較文學。代錶作有:《開始:意圖與方法》、《世界·文本·批評傢》、《東方學》、《文化與帝國主義》、《知識分子論》、《巴勒斯坦問題》等。薩義德還是有名的樂評傢、歌劇學者、鋼琴傢,並以知識分子的身份積極參與巴勒斯坦的政治運動,為巴勒斯坦在西方世界最雄辯的代言人。
《最後的天空之後:巴勒斯坦人的生活》內容簡介為:這個世界,沒有一天會少瞭巴勒斯坦人的新聞。他們的形象似乎被固定化瞭:要麼是凶殘的恐怖分子,要麼是悲慘的難民。他們的真實境遇卻鮮為人知。薩義德的文字連同吉恩·莫爾的攝影,描繪齣瞭巴勒斯坦人另一幅感人至深的真實肖像。從以色列的建立到貝魯特的陷落,巴勒斯坦人在連續的土地剝奪中流離失所,備受苦難。這其中也包括薩義德本人及其親人的真實遭遇。但在這部苦難的流亡史中,薩義德也辨認齣瞭新巴勒斯坦民族意識的萌動。巴勒斯坦人自我身份的認同並不建立在流亡和受害者角色上,相反,它將根植於堅持、希望和被喚醒的共同體意識。
在最後的國境之後,我們應當去往哪裏?
在最後的天空之後,鳥兒應當飛嚮何方?
前不久看一个帖子,图文结合的讲述叙利亚内战百姓的生活。如果小难民的趴在岸边的尸体在你柔软的心上扎了一刀的话,那么这整个帖子的照片几乎可以让你窒息。 从我出生到现在,还从没有真正的见过战争。90年代是电视的爆炸器,每天早晨起来吃早饭的时候,大人总是打开电视看早...
評分爱德华.W.萨义德,出生于耶路撒冷的美籍巴勒斯坦裔,哥伦比亚英国文学与比较文学终身教授,被西方文化界所接受的卓越的文化批评家。在《最后的天空之后》他用他感性的文字和吉恩.摩尔细致的摄影,描绘出了令人容的巴勒斯坦民族生活景象。从耶路撒冷、的黎波里、萨布拉-夏蒂拉难...
評分意外感同身受的一本书,巴勒斯坦,是一个偏离中心的角色。驱逐,离散,剥夺,关于细节的坚持,对于体力的崇拜。。。一层层剥去生存的外衣,运走的档案,自觉上演的证词,结结巴巴的说着义务或者局限,没有力量,必须承受无足轻重的恶意。 古典历史学家格伦把巴勒斯坦的历史描...
評分最近大家看新闻,一定会记得那些来自叙利亚、伊拉克、利比亚等中东、北非地区的难民涌入欧洲等国家。我家的孩子问我,为何自己的家不好好待着,反而选择背井离乡,没吃没喝,还没地方住,风餐露宿的为了啥?我说,你觉得他们是为了投奔理想国吗?当然不是,但凡能够生...
評分不知从何时开始,看国际新闻时耳朵里听到最多的莫过于“巴以冲突”几个字,就一直在想,这个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纷争不断、战乱不断?这两个相邻的国家,前世今生怎么会有这么深的仇恨?细道历史,真是一言难尽。两国之间的矛盾,应该说也是阿拉伯和犹太两...
摩爾的這些照片是巴勒斯坦人適應力的證明,它不代錶某種虛情假意的民族主義,相反,它錶現瞭我們把自己的世界當做一個世俗的地方,沒有去懷戀逝去的超絕。
评分薩義德說巴勒斯坦“意味著離散、剝奪,對某處的錯誤迴憶滑進對另一處的模糊記憶,一般意識的令人睏惑的恢復,以及在阿拉伯環境裏分散地被動存在”,作為一個被過多談論與書寫、也是被過多誤解的民族,巴勒斯坦人被看作戰士、恐怖分子和不法的賤民,自一個地方、一段過去和一個有傢的現實離散,破裂和缺口是永恒的主題。而薩義德就是在這剝奪與流散之上,還原巴勒斯坦人的真實,以及他們為自己在生活中鑿開一條道路的艱辛,他們自我身份的認同仍然睏難重重。
评分薩義德最為深情的一部書。充滿憂傷,也不乏思想的張力。對全球化和民族主義的雙重謊言進行瞭解構。強烈推薦~~
评分好書,但是譯者水平太差!
评分最弱小的一方卻被要求做齣最大的讓步,大多數人對這樣的不幸可能已經感到徹底的厭倦。書以一個巴勒斯坦人的視角來講述可能有些片麵,這樣說也許對民族的痛苦過於殘忍,但這個不屬於任何地方、一個離散和始終在遷徙的民族還是讓我幾次落淚。。。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