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此即彼(下卷)

非此即彼(下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京不特(1965-),原名冯骏,征修。玄学派诗人之一。出生于中国上海。现定居丹麦。

在八十年代,因为长诗《第一个为什么》而被上海的文保政保警察当作工作对象(1986-87年被“内部控制”;1987年7月7日被抄家和拘审,同年9月逃离上海)。1988年成为佛教沙弥。1989年走过缅甸战场而进入泰国并居留于泰国。1990年冬天到92年春天陷于老挝监狱。之后因联合国介入而出狱赴丹麦。现从事哲学研究翻译工作。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丹麦] 索伦·克尔凯郭尔
出品人:
页数:475
译者:京不特
出版时间:2009-6
价格:55.00元
装帧:平装16开
isbn号码:9787500477839
丛书系列:克尔凯郭尔文集
图书标签:
  • 克尔凯郭尔 
  • 哲学 
  • 存在主义 
  • 西方哲学 
  • 丹麦 
  • Kierkegaard 
  • 齐克果 
  • 政治哲学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非此即彼》(上下卷)是克尔凯郭尔作为自由思想家的真正的起步之作,它具有典型的复调结构,拥有多种解读的可能性。作者一反欧洲哲学从概念到概念、重注逻辑和推理的传统,摒弃了思辨哲学对于客观真理体系的追求,全书甚至没有真正的“作者”、没有最终结论,他创造性地通过提供“审美的”(上卷)和“伦理的”(下卷)两种不同生活样态的代言人的方式,让他们各自出场对其各自的生活样态进行描绘和展现。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这本书里祁克果主要探讨了浪漫主义所带来的道德隐患,以及所之对应的道德人生。 首先描绘了审美的人生:渴望从情欲和艺术作品中追求最大限度的快乐,而且对他人和道义都不负责。然而审美的人生的快乐和自由只能使人感到片刻的满足,但欲望得到满足后厌烦和空虚会随之而来,而且...  

评分

这本书里祁克果主要探讨了浪漫主义所带来的道德隐患,以及所之对应的道德人生。 首先描绘了审美的人生:渴望从情欲和艺术作品中追求最大限度的快乐,而且对他人和道义都不负责。然而审美的人生的快乐和自由只能使人感到片刻的满足,但欲望得到满足后厌烦和空虚会随之而来,而且...  

评分

【按语:《非此即彼:一个生命的残片(Either/or: a fragment of life,1843)》下卷是对上卷的答复。在上卷中,尤其是《诱惑者的日记》中,Kierkegaard刻画了一种审美的生活取态,“他最大的激情,是那青春初放的女性。”[上卷,380];而下卷则驳斥了审美的生活,认为伦理的(含...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非此即彼》上下卷是后来《恐惧与战栗》与《恐惧的概念》的前身,在这一阶段,无论是上卷的假名作者A还是下卷作者,只是站在彼此的对立面阐述各自底色下的生活态度,人要么审美的活着,要么接受义务承担伦理。人生只能或此,或彼。但后来克尔凯郭尔对伦理生活产生质疑,因为《恐惧与战栗》里提出伦理的东西具有普遍性,而普遍性适用于一切人,可“当个人由于进入普遍性而感到无力将自己作为个体来维护时,就处于一种精神磨难中。”正是基于个体与普遍之间的矛盾,基于或此或彼的选择,在《恐惧的概念》里他更深入地阐述人在审美和伦理处境下的另一状态:焦虑与自由-可能性模棱两可。但这些假名著作据说都是“审美的”,而署名著作才是“宗教的”,如果生活存在从审美到宗教的序阶,那我可能依然停留在理解审美的阶段,只偶尔瞥到他原野里的百合与飞鸟

评分

因为一时拆不开上册的塑封,所以先读下册。其实通篇的最大观点还是“选择自己”,认识自己只是前提,选择自己才是最大的表达自由,无论处于何种情况,婚姻也好,友谊也好,工作或者展现才华。文字肯定是很好的,绵密细致,另一侧看就是略啰嗦了,不过还是金句频出,大部分观点都有其正确性(我也不知道这里谈正确与否是否合理),或者说更有其可借鉴的地方,总体还是积极向上的,即使通读完,以后没事翻几页读读也是不错,静心。这么说来他的语言还有镇定效果。

评分

克尔凯郭尔始终关注:本质性的生存与现实的矛盾,而且把顺着矛盾的根挖下去,找到人的种种命题的虚无与绝望。非此即彼就是,要么审美式的生存,要么伦理-宗教式生存。两种模式却割裂了人的生存意义。整体上翻译得细致通透,个别部分啰嗦,不及《或此或彼》那个译本。

评分

《非此即彼》上下卷是后来《恐惧与战栗》与《恐惧的概念》的前身,在这一阶段,无论是上卷的假名作者A还是下卷作者,只是站在彼此的对立面阐述各自底色下的生活态度,人要么审美的活着,要么接受义务承担伦理。人生只能或此,或彼。但后来克尔凯郭尔对伦理生活产生质疑,因为《恐惧与战栗》里提出伦理的东西具有普遍性,而普遍性适用于一切人,可“当个人由于进入普遍性而感到无力将自己作为个体来维护时,就处于一种精神磨难中。”正是基于个体与普遍之间的矛盾,基于或此或彼的选择,在《恐惧的概念》里他更深入地阐述人在审美和伦理处境下的另一状态:焦虑与自由-可能性模棱两可。但这些假名著作据说都是“审美的”,而署名著作才是“宗教的”,如果生活存在从审美到宗教的序阶,那我可能依然停留在理解审美的阶段,只偶尔瞥到他原野里的百合与飞鸟

评分

说句心里话,第一次看它的时候,没想过有生之年,能读完它。。。考虑以后如果有机遇,再读一遍英文版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