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蒙•温切斯特(Simon Winchester,中文名文思淼),英国著名作家、记者。1944年生,1966年牛津大学地质系毕业后,担任《卫报》(Guardian)及《星期日泰晤士报》(Sunday Times)的海外特派员。为《纽约时报》、《史密森学会月刊》(Smithsonian)、《观察家》(Spectator)、《国家地理杂志》、BBC等媒体撰稿。主要作品有:《OED的故事》(The Meaning of Everything)、《世界边缘的裂缝》(A Crack in the Edge of the World)、《喀拉喀托火山爆发记》(Krakatoa)、《改变世界的地图》(The Map That Changed the World),以及《世界中央的河流》(The River at the Center of the World)、《大英帝国边境》(Outposts)等。目前最新作品是《热爱中国的人:李约瑟传》(The Man Who Loved China)。
《纽约时报》排行榜第1名
《泰晤士报》排行榜第1名
维多利亚时代煤气灯下恐怖小说的开局……既有好故事的迷人魅力,又有历史著作所应当具备的丰富知识。
——《沙龙》
以纳博科夫和博尔赫斯精神创造的生动寓言。
——《华尔街日报》
疯狂,暴力,神秘的专注,奇特的学问,惊人的喜剧结局
狄更斯的伦敦,佛罗里达的彭沙可拉湾,亭可马里海滩,美国内战战场
始于1857年的《牛津英语词典》(OED)的编纂,是人类历史上最浩大的智力工程之一。詹姆斯•默里博士领导下的编委会,在收集定义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叫W.C.迈纳的医生独自贡献了一万多条引语。当编委会决定向他致敬时,一个惊人的事实曝光了:原来迈纳医生,是一个美国内战的老兵,也是一个因为患精神病犯杀人罪而被禁闭在精神病院的病人……
前两天,我在看钟芳玲的《书天堂》,注意到她提到《牛津英语词典》时曾一笔带过,名为《教授与疯子》的书。堂堂牛津大词典主编,为什么会和一个疯子之间交往20年,而一个疯子又如何为这本历史上最宏伟的英语词典做出卓绝的贡献呢? 过了两天不到,我在图书馆里凑...
评分提到OED,你或许并不知道它是什么,但它的全称你一定不陌生——OED,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它就是大名鼎鼎的《牛津英语词典》。作为每天打卡背单词的单词狗,你一定想把它供起来好好膜拜一番,毕竟,OED可是英语单词的至高标准,是其之后各种辞书乃至百科全书的鼻祖。...
评分文学家大多是寂寞的,寂寞地想,寂寞地写,凭空构造出一片热闹的天地,留下一座座令人景仰的文学纪念碑。与之相比,词典的编纂就更加寂寞,即便多年的心血能轰动一时,也可能随着词语的更新,词义的变迁,被新的词典所取代。 总有一些人喜欢寂寞,或者总有一些人...
评分最近因为出了新版的缘故,听到这本书,从图书馆找来了旧版看。故事讲得很有趣味,流畅。书又薄。于是一下子读完了。 其中让我心生感慨的,还是一本大词典的诞生过程。这是一项非常枯燥的工作,要看指定的书籍,从浩浩纸堆中记录下一个词汇的用法,引语,出处。一本完了接着又...
评分已值深秋,翻开豆瓣的书单,才发现今年的阅读计划大幅被搁浅。不过也有些意外收获,最特殊的就属这本《疯子与教授》。 我不是很喜欢英语,不是因为它不够好,而是因为它再好,也好不过中文。这种感觉就好比你爱上一个姑娘以后,很难再爱去别人。 所以,有关《牛津英语词典》...
James Murray和W.C.Minor,两位性格、人生轨迹大相径庭的传奇人物被OED奇妙地联系在了一起。
评分神作,以悬疑小说的笔法,以《牛津英语辞典》的编写出版的两个疯子与一个教授的人生经历为主线,多线叙事结构,构思轻巧。粗看以为是英美版的《编舟记》,实则在小说的构架之中讲述了19世纪欧洲移民史、美国独立战争史、出版印刷史、精神科学发展史、医疗卫生史,以及语言之于民族文化的纪念碑性等多个角度,讲述19世纪中期欧美社会革命与文化发展带来的双向互动。
评分以小说来说内容有些冗余,很多地方掉书袋也没有太大必要,以普通社科读物来说,也显得太没有系统性了……
评分神作,以悬疑小说的笔法,以《牛津英语辞典》的编写出版的两个疯子与一个教授的人生经历为主线,多线叙事结构,构思轻巧。粗看以为是英美版的《编舟记》,实则在小说的构架之中讲述了19世纪欧洲移民史、美国独立战争史、出版印刷史、精神科学发展史、医疗卫生史,以及语言之于民族文化的纪念碑性等多个角度,讲述19世纪中期欧美社会革命与文化发展带来的双向互动。
评分神作,以悬疑小说的笔法,以《牛津英语辞典》的编写出版的两个疯子与一个教授的人生经历为主线,多线叙事结构,构思轻巧。粗看以为是英美版的《编舟记》,实则在小说的构架之中讲述了19世纪欧洲移民史、美国独立战争史、出版印刷史、精神科学发展史、医疗卫生史,以及语言之于民族文化的纪念碑性等多个角度,讲述19世纪中期欧美社会革命与文化发展带来的双向互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