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標籤: 藝術史 巫鴻 建築 藝術 美術史 曆史 考古學 中國
发表于2025-02-22
中國古代藝術與建築中的“紀念碑性”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術史傢巫鴻最富爭議的學術專著,被譽為“可以與福柯的《詞與物》比肩”。
作為重構中國古代美術宏觀敘述的一種嘗試,本書沿循兩條綫索對中國古代美術傳統進行界定:一是文化比較的綫索,即,首先反思“紀念碑性”這一西方古代藝術的普遍經驗,然後通過考察重新定義的“紀念碑性”在中國古代藝術與建築中的特殊錶現,來探索中國古代藝術的曆史邏輯。另一個是曆史演變的綫索,即通過對一個波瀾壯闊的曆史過程的觀察,去發掘中國藝術和建築的三個主要傳統——宗廟和禮器,都城和宮殿,墓葬和隨葬品——之間的連續性和凝聚力。
全書共分六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全書導論:九鼎傳說和中國古代的“紀念碑性”。以下是正文五章,分彆為:一、禮製藝術的時代;二、宗廟、宮殿和墓葬;三、紀念碑式城市——長安;四、喪葬紀念碑的聲音;五、透明石頭:一個時代的終結。
因為這部書,美術史學界掀起瞭一場學術上的“科索沃戰爭”(李零語)。自本書問世以來,圍繞本書的內容以及東西方治學理路的大討論,波及美術史學科以外,綿延至今。今天,提起《紀念碑性》這本書,仍然是一段學術史上剪不斷理還亂的公案。
本書是《紀念碑性》中文版的首次齣版。
巫鴻1963年入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係學習。1972-1978年任職於故宮博物院書畫組、金石組。1978年重返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係攻讀碩士學位。1980-1987年就讀於哈佛大學,獲美術史與人類學雙重博士學位。隨即在哈佛大學美術史係任教,於1994年獲終身教授職位。受聘主持芝加哥大學亞洲藝術的教學、研究項目,執“斯德本特殊貢獻教授”講席。2002年建立東亞藝術研究中心並任主任。同年兼任該校斯馬特美術館顧問策展人。
巫鴻建立中國美術史的架構,我覺得還是在一種“場景還原”的手法基礎上,將石器、玉器、青銅器、城市和墓碑等,都放入其原有的位置上,串在名為“禮儀”的綫索上。這本書看得最帶勁的還是講“漢長安”那節,畢竟我是學建築學的嘛。比起將漢長安作為一個紀念碑的城市,我更願意關注漢長安城內居民區和宮室混雜,皇帝跨過中央大道上的復道從未央宮來到長樂宮的途徑,渭河北岸數座皇陵和他們的陵邑與長安城一道構成公元前後世界特大首都衛星城帶這樣無比先進的規劃理念,以及杜陵邑是當時重臣的聚居地,他們的上朝路徑是不是每日跨越渭河上的橋,來到長安城內上班。這些“場景還原”比去背誦漢長安是宮室居半唐長安是裏坊製宋汴梁是街坊製要更為生動可感些。最近不管是看史景遷,還是巫鴻,感覺他們受到宇文所安的影響都很大。
評分巫鴻建立中國美術史的架構,我覺得還是在一種“場景還原”的手法基礎上,將石器、玉器、青銅器、城市和墓碑等,都放入其原有的位置上,串在名為“禮儀”的綫索上。這本書看得最帶勁的還是講“漢長安”那節,畢竟我是學建築學的嘛。比起將漢長安作為一個紀念碑的城市,我更願意關注漢長安城內居民區和宮室混雜,皇帝跨過中央大道上的復道從未央宮來到長樂宮的途徑,渭河北岸數座皇陵和他們的陵邑與長安城一道構成公元前後世界特大首都衛星城帶這樣無比先進的規劃理念,以及杜陵邑是當時重臣的聚居地,他們的上朝路徑是不是每日跨越渭河上的橋,來到長安城內上班。這些“場景還原”比去背誦漢長安是宮室居半唐長安是裏坊製宋汴梁是街坊製要更為生動可感些。最近不管是看史景遷,還是巫鴻,感覺他們受到宇文所安的影響都很大。
評分有點巧閤,每個暑假都會讀本巫鴻的書。北京迴來後,在T大同學推薦下看瞭這本書。作者從禮製藝術、宗廟宮殿墓葬、城市、個人喪葬與新空間的發明五個角度,闡述中國早期紀念性藝術的變化,由新石器至漢末的禮儀美術傳統,到三四世紀的個人化藝術創作,在物質、思想和錶達手法上的變化,包括三維空間的興趣、石質材料的發現、不同營造努力的錶達、新的二元構圖的誕生等,充分體現瞭作者在藝術質料、觀者和作品互動關係以及原境(語境context)幾點上的關注。作者基於藝術材料,雖然也在聯係曆史文本,但從個人的角度看,觀點的提齣雖然頗具啓示,但是缺乏足夠的實證。書中“紀念碑性”的概念代錶的是紀念形式背後的社會、政治與意識形態意義,從而與紀念碑構成“內容”與“形式”的對應,前者的紀念性和禮儀功能使得後者成立,強調“碑”似乎不必。
評分其實貝格利、李零和田曉菲的觀點各有可取處。不管如何,該書給瞭我極大的審美享受和啓發。巫鴻不冒“學術犯規”之險,難成此縱橫捭闔、富有創見的傑作。
評分有點巧閤,每個暑假都會讀本巫鴻的書。北京迴來後,在T大同學推薦下看瞭這本書。作者從禮製藝術、宗廟宮殿墓葬、城市、個人喪葬與新空間的發明五個角度,闡述中國早期紀念性藝術的變化,由新石器至漢末的禮儀美術傳統,到三四世紀的個人化藝術創作,在物質、思想和錶達手法上的變化,包括三維空間的興趣、石質材料的發現、不同營造努力的錶達、新的二元構圖的誕生等,充分體現瞭作者在藝術質料、觀者和作品互動關係以及原境(語境context)幾點上的關注。作者基於藝術材料,雖然也在聯係曆史文本,但從個人的角度看,觀點的提齣雖然頗具啓示,但是缺乏足夠的實證。書中“紀念碑性”的概念代錶的是紀念形式背後的社會、政治與意識形態意義,從而與紀念碑構成“內容”與“形式”的對應,前者的紀念性和禮儀功能使得後者成立,強調“碑”似乎不必。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09-09-01 08:46:55 《中国古代艺术和建筑中的纪念碑性》,(美)巫鸿著,李清泉、郑岩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版,68.00元。 自晚清西风东渐以来,中国传统学术的形式完成了由四部之学向七科之学转变的近代化过程。之后,中西方学术...
評分我在十几余年前发表的《中国早期美术和建筑中的“ 纪念碑性”》(Monumentality in Early Chinese Art and Architecture)一书将由世纪出版集团翻译出版,译者嘱我写一篇序。想了一想,感到回顾一下这本书的成书背景和动因,或许有利于国内读者了解它的内容和切入点。因为大家...
評分实体仿佛一直努力地具象化意义的虚无,从建筑、书画、音乐、文学,既有想要昭示的权力,又有想要获取的名望。每个人想要的意义不同,自然就有不同的实体去呈现。这也是本书所阐释的内容之一,如何去读懂古代的语言。 于是,让我们再放飞一下思绪。奢侈而无用的事物总象征着权力...
評分贝格利:评巫鸿《中国古代艺术和建筑中的纪念性》 一、 介绍一:巫鸿的“纪念性”和他的个案研究 按《牛津英语字典》的解释,“纪念物”(monument)是指“任何保留下来,用以纪念某一人物、行动、时段或事件的事物”。纪念物可以像坟墓一样实在,也可以像诗句一样虚幻,“当暴君...
評分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中國古代藝術與建築中的“紀念碑性”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