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艺术史 巫鸿 建筑 艺术 美术史 历史 考古学 中国
发表于2025-02-22
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术史家巫鸿最富争议的学术专著,被誉为“可以与福柯的《词与物》比肩”。
作为重构中国古代美术宏观叙述的一种尝试,本书沿循两条线索对中国古代美术传统进行界定:一是文化比较的线索,即,首先反思“纪念碑性”这一西方古代艺术的普遍经验,然后通过考察重新定义的“纪念碑性”在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特殊表现,来探索中国古代艺术的历史逻辑。另一个是历史演变的线索,即通过对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过程的观察,去发掘中国艺术和建筑的三个主要传统——宗庙和礼器,都城和宫殿,墓葬和随葬品——之间的连续性和凝聚力。
全书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全书导论:九鼎传说和中国古代的“纪念碑性”。以下是正文五章,分别为:一、礼制艺术的时代;二、宗庙、宫殿和墓葬;三、纪念碑式城市——长安;四、丧葬纪念碑的声音;五、透明石头:一个时代的终结。
因为这部书,美术史学界掀起了一场学术上的“科索沃战争”(李零语)。自本书问世以来,围绕本书的内容以及东西方治学理路的大讨论,波及美术史学科以外,绵延至今。今天,提起《纪念碑性》这本书,仍然是一段学术史上剪不断理还乱的公案。
本书是《纪念碑性》中文版的首次出版。
巫鸿1963年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学习。1972-1978年任职于故宫博物院书画组、金石组。1978年重返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攻读硕士学位。1980-1987年就读于哈佛大学,获美术史与人类学双重博士学位。随即在哈佛大学美术史系任教,于1994年获终身教授职位。受聘主持芝加哥大学亚洲艺术的教学、研究项目,执“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讲席。2002年建立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同年兼任该校斯马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
推荐这个中译本,推荐第三章“纪念碑性城市长安”,如果能找到另外一篇旗鼓相当的论述长安的文章,我考虑把这篇加到明年的中建史阅读篇目中。大家有没有推荐呢?
评分刚刚读完《礼仪中的美术》再读这本书,似作者在最后一页所写,本书正是对魏晋以前礼仪美术的一项总结。宗庙、宫殿、墓葬所蕴含的礼仪传统在西方语境下以“monumentality”这个名字表达出来,不太直接清爽,有些地方不免多少牵强。但本书的材料足够有趣,有部分在《礼仪中的美术》及《时空中的美术》中收录。
评分好多字儿不认识,字典还查不到。我该买本大字典了。
评分嗯,第一二章。
评分有点巧合,每个暑假都会读本巫鸿的书。北京回来后,在T大同学推荐下看了这本书。作者从礼制艺术、宗庙宫殿墓葬、城市、个人丧葬与新空间的发明五个角度,阐述中国早期纪念性艺术的变化,由新石器至汉末的礼仪美术传统,到三四世纪的个人化艺术创作,在物质、思想和表达手法上的变化,包括三维空间的兴趣、石质材料的发现、不同营造努力的表达、新的二元构图的诞生等,充分体现了作者在艺术质料、观者和作品互动关系以及原境(语境context)几点上的关注。作者基于艺术材料,虽然也在联系历史文本,但从个人的角度看,观点的提出虽然颇具启示,但是缺乏足够的实证。书中“纪念碑性”的概念代表的是纪念形式背后的社会、政治与意识形态意义,从而与纪念碑构成“内容”与“形式”的对应,前者的纪念性和礼仪功能使得后者成立,强调“碑”似乎不必。
贝格利:评巫鸿《中国古代艺术和建筑中的纪念性》 一、 介绍一:巫鸿的“纪念性”和他的个案研究 按《牛津英语字典》的解释,“纪念物”(monument)是指“任何保留下来,用以纪念某一人物、行动、时段或事件的事物”。纪念物可以像坟墓一样实在,也可以像诗句一样虚幻,“当暴君...
评分《纪念碑性》一书的英文版出版于1995年,在20世纪的最后几年中成为一本影响和争议都十分巨大的著作,Yve-Alain Bois赞美它为”完全可以与福柯的《词与物》比肩“,而Robert [Bagle却认为它充满了]”文化沙文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决定论“。1999年,这本书被Artforum提名为"19...
评分巫鸿的《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久负盛名,作者兼具国内外治学经验,又有传统史学、艺术史和人类学研究背景,方能写出这种大气而不落窠臼的作品。大家的书往往语言精准清晰,不会故弄玄虚地卖弄概念或是文采,因此对普通学生来说并没有阅读障碍。对于我们的研究...
评分贝格利:评巫鸿《中国古代艺术和建筑中的纪念性》 一、 介绍一:巫鸿的“纪念性”和他的个案研究 按《牛津英语字典》的解释,“纪念物”(monument)是指“任何保留下来,用以纪念某一人物、行动、时段或事件的事物”。纪念物可以像坟墓一样实在,也可以像诗句一样虚幻,“当暴君...
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