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米歇尔·福柯在突尼斯做了一场关于马奈的重要讲座,对其十三幅绘画作品加以评论。此次讲座虽不为大众所熟知,却十分重要。2001年,马里沃尼·塞宗汇集了一批福柯研究专家和艺术史专家,借助自1971年以来有关马奈的研究,回顾并重新思考福柯的这篇文章。本卷同时包含了福柯的讲座文章和2001年部分与会者的文章。
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法国哲学家和“思想系统的历史学家”。他对文学评论及其理论、哲学、批评理论、历史学、科学史、批评教育学和知识社会学有很大影响。
这本书是根据福柯1971年在突尼斯达哈阿达德(Tahar Haddad)文化俱乐部发表的演讲录音和手稿整理而成的,后半部分附有以“福柯,一种目光”为题的几位学者的评论文章。 在1966年到1968年期间,福柯在突尼斯大学任教,教授心理学。在突尼斯生活期间,他坚持写作,并且以讲课的形式...
评分这本书是根据福柯1971年在突尼斯达哈阿达德(Tahar Haddad)文化俱乐部发表的演讲录音和手稿整理而成的,后半部分附有以“福柯,一种目光”为题的几位学者的评论文章。 在1966年到1968年期间,福柯在突尼斯大学任教,教授心理学。在突尼斯生活期间,他坚持写作,并且以讲课的形式...
评分文艺复兴以来,绘画一直在二维空间中表现幻觉的三维空间,直到马奈,第一个发挥油画空间物质特性的画家,回到原点,发现了画作自身。长方形的平面、横向纵向的主线、画作的实光、观者在一个或另一个方向上观看的可能性,这些都在他作品中体现,在画中得到再现和重构。 本书是福...
评分全书174页中只有前43页属于福柯——而且是根据他讲座录音整理下来的衍文。后面那些内容都是西方评论界对马奈作品的解读。可惜的是,西方油画尤其是印象派、后印象派以及新印象派的画家作品,从来就没有一个解读标准,就像我们看待红楼梦一样,一人一眼,一人一心。关键是如何还...
评分自自文艺复兴以来就被强调的在二维平面上表达三维世界的理论在马奈的画中被击溃,画仅仅是墙上某一块的装饰物,不是人眼视界的延伸。 马奈用了三种方法解构了绘画与真实世界的联系,将观察者置于虚无,超脱了以往的认知。 福柯的演讲内容太少了,纸张不错。
我居然还没标这本。当时票圈就吐槽过,但凡用心点谁会把插图左右放反哎!不过重新读一遍,和大一的时候相比,收获大概在越来越感受到福柯的局限性吧。基本脱粉了
评分福柯的眼光毒辣,把马奈画面上的现代性说得明白极了(透视、视线与光),后面的几篇论文在此基础上还能继续推进,更难得了,当然也有几篇实在是云山雾罩看不明白。副标题很准确,目光与目光的层次区别真是太大了。
评分马奈的绘画对西方古典主义的变革体现在油画物质性在被表象物中的嵌入。景深的压缩以及无限重复关闭了空间,距离变成了符号而非为感知服务,横纵轴心的强化又代入了画布纤维的物质性,目光投向的不可见物,虚构的光照系统,观者的移动。福柯的洞见对我启发最大的就是开始关注画的光源,自身和作画者的角度,以及这幅画是否意图展现一个完整可感知的场景还是片段的非表象的纯粹的“画”。书里好多插图都反了。
评分我居然还没标这本。当时票圈就吐槽过,但凡用心点谁会把插图左右放反哎!不过重新读一遍,和大一的时候相比,收获大概在越来越感受到福柯的局限性吧。基本脱粉了
评分马奈的绘画对西方古典主义的变革体现在油画物质性在被表象物中的嵌入。景深的压缩以及无限重复关闭了空间,距离变成了符号而非为感知服务,横纵轴心的强化又代入了画布纤维的物质性,目光投向的不可见物,虚构的光照系统,观者的移动。福柯的洞见对我启发最大的就是开始关注画的光源,自身和作画者的角度,以及这幅画是否意图展现一个完整可感知的场景还是片段的非表象的纯粹的“画”。书里好多插图都反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