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研究政治仪式的专著,该书对仪式这一人类学的核心议题与政治生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性研究,解释了仪式为何一直都是政治生活的关键组成部分,指出无论是保守还是革命的政治群体,其成功都与仪式的有效使用息息相关。本书探讨了潜藏在仪式的政治作用中的诸多普遍原则,使用了古往今来、遍及全球的各种仪式资料,既显示出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广博的知识储备,同时具有极强的可读性。
作者简介
大卫·科泽,美国著名人类学家、人口学家、历史学家、意大利研究专家,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曾任美国社会科学历史学会主席,布朗大学教务长。主要研究领域为仪式与象征、政治与文化、欧洲社会史、人口人类学、政治经济学和家庭系统、宗教人类学和意大利社会政治等。曾入围美国国家图书奖(非虚构类,1997)决选,获《出版周刊》年度最佳著作奖(2004)、普利策奖(传记类,2015)等,在社会和学界都有巨大影响力。
译者简介
王海洲,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是政治学理论、政治社会学、政治现象学和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等,出版《合法性的争夺:政治记忆的多重刻写》和《政治仪式:权力生产和再生产的政治文化分析》等个人专著。
总结和摘录: 引入: 象征系统:人类理解外部世界的复杂信息,需要借助象征系统/ 进行简化,信息压缩。构建象征系统是人类认知外部世界的基础方法。 “国家是看不见的;在它能被看见之前必须对之人格化,在它能被爱戴之前必须对之象征化,在它能被认知之前必须对之形象化。”“...
评分总结和摘录: 引入: 象征系统:人类理解外部世界的复杂信息,需要借助象征系统/ 进行简化,信息压缩。构建象征系统是人类认知外部世界的基础方法。 “国家是看不见的;在它能被看见之前必须对之人格化,在它能被爱戴之前必须对之象征化,在它能被认知之前必须对之形象化。”“...
评分【贴出未含脚注的中文版序言,帮助对题目感兴趣的读者粗略了解该书,】 我很荣幸拙作《仪式、政治与权力》被译成中文以飨广大读者。书中所使用的一些有关中国的案例可能对于那些在中国文化上造诣深厚的读者而言有些浅陋,敬请谅解。本书最初由耶鲁大学出版社于1988年出版...
评分总结和摘录: 引入: 象征系统:人类理解外部世界的复杂信息,需要借助象征系统/ 进行简化,信息压缩。构建象征系统是人类认知外部世界的基础方法。 “国家是看不见的;在它能被看见之前必须对之人格化,在它能被爱戴之前必须对之象征化,在它能被认知之前必须对之形象化。”“...
评分总结和摘录: 引入: 象征系统:人类理解外部世界的复杂信息,需要借助象征系统/ 进行简化,信息压缩。构建象征系统是人类认知外部世界的基础方法。 “国家是看不见的;在它能被看见之前必须对之人格化,在它能被爱戴之前必须对之象征化,在它能被认知之前必须对之形象化。”“...
内容好,做了不少笔记,翻译的也挺好的
评分本书视角独特,史料丰富,观点明确,即仪式既可巩固权威,又可推翻政权。但本书运用跨学科研究路径,加上翻译问题,细节之处晦涩难懂。
评分作者深受格尔兹在《作为文化系统的宗教》、《作为文化系统的意识形态》和《意识的政治》的影响,把仪式视为“策略化”象征与象征系统的形式,呼吁研究者关注政治实践中的象征可能起到的效用和它作为限制的形式呈现。举的几个意大利的案例分析都挺有意思的。
评分异常精彩,将人类学、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关于“权威”形成串联起来了。安东尼·吉登斯指出现代性是一种存在性焦虑,生活的无方向之感以及始终存在的“不安定”促使人们追求“本体安全”。仪式的凝缩性、多义性、模糊性成为“自我认同”最佳栖居场所。仪式通过社会共识产生内聚力,通过情感维系关系,决定了等次、权力分配以及日常生活。换言之,它是一种有意识的权力运作方式,象征是其重要手段,剧场化是其构境形成,既受显性文化系统的影响,又体现为无意识的背景性知识,既可以化解冲突,又可以制造冲突,既可以维护权力,又可以反抗权力。展演缔造别开生面的主体间性,对于国家而言,国家被人格化;对于政治家而言,权力被情境化;对于民众而言,规训被日常化。精神分析、神话学痕迹颇重。文献落脚于90年代,时效性不足,需要做补充。
评分都是泛泛而谈,压根没有啥展开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