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項比較曆史社會學研究,本書將曆史個案並置比較,以闡明和提煉關於宏觀社會變化的理論觀點。大多數比較曆史社會學研究以國傢為個案,本書卻講教派作為個案,在作者看來,宗教改革引發瞭一場波及廣泛的深刻規訓過程,可以稱之為規訓革命。這場變革大大增強瞭近代早期國傢的權力,其影響在信奉加爾文主義的若乾歐洲地區最為深遠和徹底。這一觀點兼具福柯與韋伯的色彩,堪稱對近代國傢形構最富原創性和啓發性的研究。
本書入選美國社會學會前會長蘭德爾·柯林斯(Randall Collins)評選的2000—2012年十大社會學理論著作。
菲利普·S. 戈爾斯基,耶魯大學社會學與宗教研究教授、比較研究中心聯席主任。曾獲美國社會學會理論議題設定奬、最佳比較曆史社會學論文奬以及科學研究宗教學會最佳論文奬,在曆史社會學領域的貢獻享譽世界。
这本书好的地方不再赘述,很多评论都已经写了,我想展开谈一下二三章的论证问题,私以为作者的这两章个例分析撑不起他的结论。更准确的说,虽然作者正确地指出了福柯在国家理论上的缺失,但他其实没有很好的沿着福柯的路子往下走,很大程度上只是沿着韦伯的研究方向。 先谈论第...
評分完全不是我的研究兴趣内的书,读起来挺费劲的。缘是它刚出版时在朋友圈读过一片漂亮的代序,讲述实证主义之后批判实在主义的发展演变,又以新实在主义的立场,放弃了所谓的生成性机制,重新回到了结构、效力和过程。作者的理论功底十分深厚,文字和逻辑通畅,读起来耳目一新。 ...
評分本书萌芽于我在哈佛大学西蒙·沙玛(Simon Schama)教授的“荷兰黄金时代的艺术与文明”本科课程上所写的学期论文。在那篇论文中,我讨论了米歇尔·福柯(Michael Foucault)的规训权力(disciplinary power)理论、马克斯·韦伯(Max Weber)的新教伦理研究及其对荷兰资本主义的启示。...
評分完全不是我的研究兴趣内的书,读起来挺费劲的。缘是它刚出版时在朋友圈读过一片漂亮的代序,讲述实证主义之后批判实在主义的发展演变,又以新实在主义的立场,放弃了所谓的生成性机制,重新回到了结构、效力和过程。作者的理论功底十分深厚,文字和逻辑通畅,读起来耳目一新。 ...
評分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翻译,到2016年年初将译稿交付出版社,再到如今写这篇译后记,已是七载光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本书原计划请彼时尚在英国读博的李腾兄翻译,他也很快完成了初稿,但在审校过程中,我的“文字洁癖”严重发作,最终对照英文,将整本书重译了一遍。虽然目前呈现出来...
兩年前讀過譯稿,非常精彩...全書算是bring the religion back in,用比較法篩掉不需要的選項,用邏輯來推論為何低地人民和高地人民能走齣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最後從這一點看state-building等一係列問題,雖然讀完總覺得有哪裏不對(邏輯證明如此乾淨漂亮,但,果真如此?),但非常有啓發性,很多地方算是走鋼絲般的腦洞大開,但最後還能圓迴來,不愧是獲巴林頓·摩爾奬的大作
评分前麵幾章把期待提得太高瞭,個例分析完就有點拉胯。老美這批曆史社會學傢也太慘瞭,為瞭重引教派衝突要做那麼多的方法論說明和論辯。
评分脈絡非常清晰的比較曆史分析著作,小切口,強論證。找到瞭國傢建構理論無法解釋的兩個個案引齣問題,對話瞭韋伯和福柯,沿著加爾文宗→規訓革命→歐洲早起國傢崛起這個邏輯,論證瞭自下而上規訓的荷蘭和自上而下規訓的普魯士強盛的因素,各種概念的界定、組閤和推演令人贊嘆。宗教和歐洲史基礎比較好的人讀起來可能會更輕鬆一些。感謝jp的贈書!!
评分非常棒的一本曆史社會學著作,重新審視瞭宗教在歐洲現代化演進中的重要甚至核心地位。特彆值得一提的是,本書中文版作者自寫的代序在方法論層麵捍衛宏觀比較曆史分析,也十分值得一讀。
评分曆史社會學/社會史典範,思考與寫作結構都可供藉鑒。除瞭普遍好評的理論-史料接續流暢、問題意識敏銳、采眾傢之長、綜閤批判和藉鑒之外,與福柯和韋伯持續的潛在對話也值得細思。如果福柯迴避宗教改革是因為擔心有關規訓的論證不可靠(作者語),作者本人試圖將規訓進程前推二百年,並擴展瞭規訓的宗教維度,使規訓理論依然成立(末章以“小”規訓呼應福柯);韋伯則未明言國傢權力與教會規訓之間的聯係(韋伯的國傢權力觀注重強製而非生成),此處空缺的恰是福柯所言“救贖”,即牧師權力和生命政治雛形。另,所引所論有不足之處均直白告知,以期後續證成,非常坦率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