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训革命

规训革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
作者:[美]菲利普·S. 戈尔斯基
出品人:谭徐锋工作室
页数:380
译者:李钧鹏
出版时间:2021-2-15
价格:79.00元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303264131
丛书系列:历史-社会科学译丛
图书标签:
  • 自我提升
  • 个人成长
  • 习惯养成
  • 效率提升
  • 时间管理
  • 思维模式
  • 行为改变
  • 心理学
  • 生产力
  • 目标设定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作为一项比较历史社会学研究,本书将历史个案并置比较,以阐明和提炼关于宏观社会变化的理论观点。大多数比较历史社会学研究以国家为个案,本书却讲教派作为个案,在作者看来,宗教改革引发了一场波及广泛的深刻规训过程,可以称之为规训革命。这场变革大大增强了近代早期国家的权力,其影响在信奉加尔文主义的若干欧洲地区最为深远和彻底。这一观点兼具福柯与韦伯的色彩,堪称对近代国家形构最富原创性和启发性的研究。

本书入选美国社会学会前会长兰德尔·柯林斯(Randall Collins)评选的2000—2012年十大社会学理论著作。

作者简介

菲利普·S. 戈尔斯基,耶鲁大学社会学与宗教研究教授、比较研究中心联席主任。曾获美国社会学会理论议题设定奖、最佳比较历史社会学论文奖以及科学研究宗教学会最佳论文奖,在历史社会学领域的贡献享誉世界。

目录信息

代序
前言暨致谢
绪论
第一章:灵与肉:近代早期欧洲的加尔文主义、规训与国家权力
第二章:自下而上的规训革命:低地国家
第三章:自上而下的规训革命:勃兰登堡-普鲁士
第四章:从比较视角看社会规训
结语
参考文献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本书萌芽于我在哈佛大学西蒙·沙玛(Simon Schama)教授的“荷兰黄金时代的艺术与文明”本科课程上所写的学期论文。在那篇论文中,我讨论了米歇尔·福柯(Michael Foucault)的规训权力(disciplinary power)理论、马克斯·韦伯(Max Weber)的新教伦理研究及其对荷兰资本主义的启示。...  

评分

磕了一周,才勉强把中文版代序一章读过,我这般年纪,已经会承认有些书是自己完全读不懂的,比如康德与黑格尔,有些书则是翻开目录就完全懂了的(此处不复赘言),但此序挺一言难尽,介于似懂非懂之间,便成了近期最难读的一篇。 承认自己似懂非懂,并不是坏事。似懂,证明和作...  

评分

完全不是我的研究兴趣内的书,读起来挺费劲的。缘是它刚出版时在朋友圈读过一片漂亮的代序,讲述实证主义之后批判实在主义的发展演变,又以新实在主义的立场,放弃了所谓的生成性机制,重新回到了结构、效力和过程。作者的理论功底十分深厚,文字和逻辑通畅,读起来耳目一新。 ...

评分

无论依据何种判定标准,历史学都足以跻身人类最古老的知识之列,社会科学的历史则显得短了许多。虽然我们所熟知的近代欧洲思想家并没有在历史学与社会科学之间划出一条泾渭分明的界线,但在启蒙运动之后,科学主义的影响使人们开始将科学方法从道德哲学和人文关怀中剥离出来。例如,...  

用户评价

评分

三年前粗读过英文版,此次终于通读一遍。Smoky老师的翻译,质量自不必多说。而与是书的核心观点(加尔文主义的规训革命促成了西欧近代国家建设)相比,更有广泛借鉴意义的,或是Gorski书中对于国家建构理论(Anderson/Tilly/Ertman)与国家理论(Foucault/Weber/Elias)极为清晰到位的梳理与批评。当然,对于中国读者来说,Gorski的讨论无疑还会引发我们思考——近代中国的革命与国家建构历程是否也伴随着一场类似的“规训革命”?事实上,王汎森先生此前所说的“私人领域政治化”便多少有此意味;而Gorski弟子Xiaohong Xu13年在ASR上发表的Belonging before Believing一文则可视作以此路径探究中国革命的一次更为系统性的尝试。

评分

两年前读过译稿,非常精彩...全书算是bring the religion back in,用比较法筛掉不需要的选项,用逻辑来推论为何低地人民和高地人民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最后从这一点看state-building等一系列问题,虽然读完总觉得有哪里不对(逻辑证明如此干净漂亮,但,果真如此?),但非常有启发性,很多地方算是走钢丝般的脑洞大开,但最后还能圆回来,不愧是获巴林顿·摩尔奖的大作

评分

三年前粗读过英文版,此次终于通读一遍。Smoky老师的翻译,质量自不必多说。而与是书的核心观点(加尔文主义的规训革命促成了西欧近代国家建设)相比,更有广泛借鉴意义的,或是Gorski书中对于国家建构理论(Anderson/Tilly/Ertman)与国家理论(Foucault/Weber/Elias)极为清晰到位的梳理与批评。当然,对于中国读者来说,Gorski的讨论无疑还会引发我们思考——近代中国的革命与国家建构历程是否也伴随着一场类似的“规训革命”?事实上,王汎森先生此前所说的“私人领域政治化”便多少有此意味;而Gorski弟子Xiaohong Xu13年在ASR上发表的Belonging before Believing一文则可视作以此路径探究中国革命的一次更为系统性的尝试。

评分

比较历史社会学的外壳下内嵌着一颗政治哲学的心!比起最为典型的比较分析著作,该书显得不那么主流:用几乎一半的篇幅来解释何为“规训”、规训与现代国家形成之关联……与福柯的对话是该书暗藏的主线:作者一方面将福柯敲定的规训社会的到来提前了约两百年,一方面又延续了福柯对于现代社会的隐忧--“近代早起的‘大’规训已经孕育出追求无数世俗目标的无数‘小’规训”。若说作者在正文最后一章仍旧保持着一颗社会科学家“价值中立”的心(规训革命好坏与否不予置评),那么在结语最后无疑暴露了自己的真实倾向。美中不足是第四章为何不拎出法国、卡斯提尔等天主教国家系统分析,以与前两章的荷兰、普鲁士相对照,这样可以显得不那么零散。(政治哲学的外表下包藏政治科学的心hhh)

评分

再读一遍中文,是可以学习写作历史社会学的专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