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對當代曆史研的全麵反思與闡釋,以及反映齣西方各種史學思潮在中國史學界的應用狀況。本書不僅是作者近二十年對此一問題的持續思考的精粹集結,作者所提齣的拓展史學進境的新思路需從跨學科的角度藉鑒社會學的“中層理論”,更是史學界努力建立新研究範式的一次卓見成效的嘗試。作者藉對當代曆史研究的反思與闡釋,嚮更多學人分享瞭兼具全球視野的研究素養、剖析事物動態性和復雜性的研究思路和超越學科專業壁壘的研究方法,具體體現在宏觀上要思考當代思潮變動下的政治動態與社會發展,微觀上要帶著問題意識深入社會觀察生活,以此錘煉史學工作者通達的問題意識及超越局部事件的洞察力。
楊念群,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教授。主要著作有:《儒學地域化的近代形態:三大知識群體互動的比較研究》(1997)、《楊念群自選集》(2000)、《中層理論:東西方思想會通下的中國史研究》(2001)、《雪域求法記:一個漢人喇嘛的口述史》(閤編,2003)、《再造“病人”:中西醫衝突下的空間政治(1832—1985)》(2006)、《何處是“江南”?——清朝正統觀的確立與士林精神世界的變異》(2010)、《五四的另一麵》等,主持《新史學》叢刊(中華書局版)及“新史學&多元對話係列”叢書。主要學術興趣是中國政治史、社會史研究,並長期緻力於從跨學科、跨領域的角度探究中國史研究的新途徑。
此书是杨念群先生多年前的文集再版。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作者以引介西方中国学研究范式开山,引介同时即对传统僵化的“革命史观”和“现代化史观”进行反思,矛头直指传统历史研究中的短板和偏狭。下篇是作者跨学科入史的探索,作者秉持开放的研究心态,将历史学纳入更加广...
評分此书是杨念群先生多年前的文集再版。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作者以引介西方中国学研究范式开山,引介同时即对传统僵化的“革命史观”和“现代化史观”进行反思,矛头直指传统历史研究中的短板和偏狭。下篇是作者跨学科入史的探索,作者秉持开放的研究心态,将历史学纳入更加广...
評分 評分孔子“敬鬼神而遠之”之後,中國就必然走德治、禮治、法治的道路,這個事本質是人治,因為中國人跟著孔子變相殺死瞭上帝,做瞭弑神的事情,自然不可能建立一個靠神維係人心治理的國傢。自然就要靠道德禮義來約束人、組織人、治理人。
评分感謝@時間與玫瑰 譚老師贈書!楊念群教授十多年前齣版的這本書也算準經典瞭,書第一部分是對當代史學的反思,今日治史不能隻做具體專題研究,更重要的是思考史觀、曆史哲學,方法論路徑的正確成功瞭一半,他提齣的中層理論是為瞭剋服宏觀革命敘事的空洞和微觀乾嘉考據考證的瑣碎,找齣一條新路。書的第二部分則是他運用這個理論和跨學科的方法寫成的專題論文,角度與視野都令人耳目一新。
评分文筆非常之好,尤其是《“後現代”思潮在中國》一文,行文流暢,批評到位,視野開闊。開篇對中國史研究的現實處境的描述,以及“市民社會”研究在中國的案例,都呈現齣四十餘年來中國在接受西方理論過程中的復雜狀態,或許隻有理清曾經,纔能真的迴到我們自身。
评分此書是楊念群先生多年前的文集再版,雖是再版,如今讀來依舊是讓人如沐春風、“新”味盎然。上篇作者以引介西方中國學研究範式開山,引介同時即對傳統僵化的“革命史觀”和“現代化史觀”進行反思,矛頭直指傳統曆史研究中偏擅史料挖掘而疏於問題意識和理論建構的現狀。在《儒學》一章中作者藉經濟學中的“製度成本”理論對儒學在傳統中國國傢控製和治理過程中的變遷進行解剖,可謂大開大閤、氣象萬韆。下篇是作者跨學科入史的探索,曆史研究不是孤島,社會學、人類學研究領域中的最新成果應當成為曆史研究的“新工具”,沒有理由被懸置棄用。《民國初年北京地區“四大門”信仰與“地方感覺”的構造》《纏足由“美”變“醜”曆史進程的身體政治學分析》兩章尤為精彩,可以看齣作者在方法論更新的同時也在努力完成曆史敘事的轉嚮。
评分感覺文筆非常之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