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

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
作者:杨念群
出品人:壹卷YeBook
页数:568
译者:
出版时间:2020-11
价格:86.00元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220119224
丛书系列:论世衡史丛书
图书标签:
  • 成长
  • 自省
  • 人生感悟
  • 时间
  • 改变
  • 自我认知
  • 思考
  • 回忆
  • 哲理
  • 心灵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为对当代历史研的全面反思与阐释,以及反映出西方各种史学思潮在中国史学界的应用状况。本书不仅是作者近二十年对此一问题的持续思考的精粹集结,作者所提出的拓展史学进境的新思路需从跨学科的角度借鉴社会学的“中层理论”,更是史学界努力建立新研究范式的一次卓见成效的尝试。作者借对当代历史研究的反思与阐释,向更多学人分享了兼具全球视野的研究素养、剖析事物动态性和复杂性的研究思路和超越学科专业壁垒的研究方法,具体体现在宏观上要思考当代思潮变动下的政治动态与社会发展,微观上要带着问题意识深入社会观察生活,以此锤炼史学工作者通达的问题意识及超越局部事件的洞察力。

作者简介

杨念群,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主要著作有:《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三大知识群体互动的比较研究》(1997)、《杨念群自选集》(2000)、《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2001)、《雪域求法记:一个汉人喇嘛的口述史》(合编,2003)、《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2006)、《何处是“江南”?——清朝正统观的确立与士林精神世界的变异》(2010)、《五四的另一面》等,主持《新史学》丛刊(中华书局版)及“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丛书。主要学术兴趣是中国政治史、社会史研究,并长期致力于从跨学科、跨领域的角度探究中国史研究的新途径。

目录信息

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
——关于学术历程的对话与反思(代序)
上 篇
“理论旅行”的反省与批评
美国中国学研究的范式转变与中国史研究的现实处境
―、美国中国学思潮中的“世界观念”与国内史学的关系
二、美国中国学研究中的“概念化”倾向
三、三、身处后现代思潮中的“我们”——历史如何重新书写
“理论旅行”状态下的中国史研究
―、导言——理想主义还是现实主义
二、由输入到输出——“理论旅行”的若干实例
三、“理论回流”之后——对若干二元对立概念在中国的规范性运用引发的评述与思考
四、结语——几点延伸的思考
“后现代”思潮在中国
一、中国“后现代”思潮的现代性表述形态
二、中国何以不能出现真正的“保守主义”
三、多学科聚焦视点下的“后现代”修辞
儒学作为传统中国“意识形态”合法性的历史及其终结
―、“意识形态”理论对中国历史研究的规范作用
二、“意识形态”的构造过程——从上层“象征建构”到底层“文化实践”
三、“制度成本”与儒家“意识形态”的形成过程——一个新的视角
四、儒家意识形态的“象征建构”与“文化实践”之间的脱节及其后果

中层理论与新社会史观的兴起
叙事的变迁——政治与社会
理论的横移——社会学与历史学
历史呈现与划分对象
理论的转换——悬置或者批判
规范论证与范式迁升
中层理论与一代悲剧的终结
空间重设与普遍主权
中层理论与自由的演进
“应然态民主观”的现代范本
一、历史逻辑的变相延续
二、现实逻辑的历史投影

“常识性批判”与中国学术的困境
“识字”的常识性威力
“后现代”批评真那么不合时宜吗

防疫行为与空间政治
慈善传统与医疗观念
防疫行为与现代政治

“市民社会”研究的一个中国案例
冲出“韦伯式圈套”?
冲突与控——汉口的近代模式
“公共领域”的适用限度
下 篇
跨学科入史的探索
梁启超《过渡时代论》与当代“过渡期历史观”的结构
一、《过渡时代论》表述框架中包含的内在紧张
二、克服“文化认同”与“政治合法性”的焦虑——从“保教”到“保国”
三、徘徊于“复古”与“蔑古”之间——重建传统道德与现代制度建设的关联性
四、对西方“进步史观”的修正及其后果
五、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过渡期历史观”
“辜鸿铭现象”的起源与阐释——虚拟的想像抑或历史的真实
一、文化哈哈镜下的辜鸿铭——学术宗师还是复古幽灵
二、“自我东方化”——辜鸿铭与西方浪漫派的感应关系
三、“国家主义”与“文化主义”的内在紧张——道德整体论的困局
四、由西徂东——“理论旅行”的现代性意义
“兰安生模式”与民国初年北京生死控制空间的转换
一、从警察空间到医疗空间——生死控制过程如何深化
二、从生到死——传统社区内的仪式表演
三、“兰安生模式”与城市卫生示范区的建立
四、“社区叠合”与生命的“档案化”
五、北京的“街道政治”——抗拒与变迁
六、结论
民国初年北京地区“四大门”信仰与“地方感觉”的构造
―、民间信仰、宇宙观和“地方感觉”
二、“四大门”宗教秩序的非身份化特征
三、庙神的定期崇拜与“四大门”的暄宾夺主现象
四、顶香看病的个体化特征与社会秩序的维系
五、“四大门”与草泽铃医——传统乡村医生角色的模糊性
六、“巫”与“医”的现代之争——一个乡村医生的生活史
七、社会控制机制的转变与“地方感觉”的城乡差异
八、结论

华北青苗会的组织结构与功能演变
一、“青苗会”组织功能的双面性
二、“青苗会”与乡村权力网络
三、结论
缠足由“美”变“丑”历史进程的身体政治学分析
导论——反缠足运动的三种诠释方法及其修正
一、从审美到卫生——反缠足话语的阶段性建构
二、“缠足之美”与“缠足之痛”——传统与现代理解的错位
三、介于现代国家控制与社会风化间的反缠足运动
四、余论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问:你在2000年出版的自选集和一些文章中都提到过,自己属于出生于60年代的这一批被称为“新生代”的学人,在你看来,这样一种时代背景对个人的经历和生命感受是否产生了特定的影响? 答:影响肯定不是没有的。60年代出生的这批学人开始独立思考和表达的时候,正赶上80年代的所...

评分

此书是杨念群先生多年前的文集再版。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作者以引介西方中国学研究范式开山,引介同时即对传统僵化的“革命史观”和“现代化史观”进行反思,矛头直指传统历史研究中的短板和偏狭。下篇是作者跨学科入史的探索,作者秉持开放的研究心态,将历史学纳入更加广...  

评分

问:你在2000年出版的自选集和一些文章中都提到过,自己属于出生于60年代的这一批被称为“新生代”的学人,在你看来,这样一种时代背景对个人的经历和生命感受是否产生了特定的影响? 答:影响肯定不是没有的。60年代出生的这批学人开始独立思考和表达的时候,正赶上80年代的所...

评分

问:你在2000年出版的自选集和一些文章中都提到过,自己属于出生于60年代的这一批被称为“新生代”的学人,在你看来,这样一种时代背景对个人的经历和生命感受是否产生了特定的影响? 答:影响肯定不是没有的。60年代出生的这批学人开始独立思考和表达的时候,正赶上80年代的所...

评分

此书是杨念群先生多年前的文集再版。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作者以引介西方中国学研究范式开山,引介同时即对传统僵化的“革命史观”和“现代化史观”进行反思,矛头直指传统历史研究中的短板和偏狭。下篇是作者跨学科入史的探索,作者秉持开放的研究心态,将历史学纳入更加广...  

用户评价

评分

孔子“敬鬼神而远之”之后,中国就必然走德治、礼治、法治的道路,这个事本质是人治,因为中国人跟着孔子变相杀死了上帝,做了弑神的事情,自然不可能建立一个靠神维系人心治理的国家。自然就要靠道德礼义来约束人、组织人、治理人。

评分

读了其中三篇,果然自己很多近代史所谓范式的理解是有偏差的。还是要注意理论学习,不过我们现在连所谓中层理论都知道得可怜。真不是应星所说,到处是中层理论,而恰恰是中层理论都太少了。大量近代史博论沦为资料集。

评分

海外汉学论著系列高端版读书笔记,问题意识敏锐。相比较于实证研究,作者更适合于理论反思,毕竟理论反思涉及具体史实不多,出错机率不大。

评分

后知后觉 真是好书 彼时的杨老师不仅文风上已大大超越儒学地域化时期 对后现代理论的审慎思考与观察也非比附硬套之辈可比 只可惜那时的我还不懂社会史的魅力????在中国语境中运用后现代的最大敌人的确是民族主义 原本反对本质主义、强调多元的思想却和(只能和)还原论合流 特别可笑的是国外语境下滋长出的批判观点在经过一番“理论旅行”后 却都用来从各种角度证明既有权力的合法地位 加固不平等的社会运作。后现代词语满天飞 到底又有哪个是真正的后现代研究呢?中国走出西方世界的“问题殖民”可不是喊口号搞运动就能完成的

评分

杨念群此书中申言中国历史学研究中社会史和文化史转向的重要性,尤其通过文化史,对民间自治的文化符号和社会心态的重建,突出了与现代化和革命两种以政治史为核心的历史叙事相对的民间话语的自治性叙事。作者受文化史影响较深,尤其是杜赞奇的研究,其中层理论也是对社会史中国家与市民社会的西式划分比附中国史的反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