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对当代历史研的全面反思与阐释,以及反映出西方各种史学思潮在中国史学界的应用状况。本书不仅是作者近二十年对此一问题的持续思考的精粹集结,作者所提出的拓展史学进境的新思路需从跨学科的角度借鉴社会学的“中层理论”,更是史学界努力建立新研究范式的一次卓见成效的尝试。作者借对当代历史研究的反思与阐释,向更多学人分享了兼具全球视野的研究素养、剖析事物动态性和复杂性的研究思路和超越学科专业壁垒的研究方法,具体体现在宏观上要思考当代思潮变动下的政治动态与社会发展,微观上要带着问题意识深入社会观察生活,以此锤炼史学工作者通达的问题意识及超越局部事件的洞察力。
杨念群,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主要著作有:《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三大知识群体互动的比较研究》(1997)、《杨念群自选集》(2000)、《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2001)、《雪域求法记:一个汉人喇嘛的口述史》(合编,2003)、《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2006)、《何处是“江南”?——清朝正统观的确立与士林精神世界的变异》(2010)、《五四的另一面》等,主持《新史学》丛刊(中华书局版)及“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丛书。主要学术兴趣是中国政治史、社会史研究,并长期致力于从跨学科、跨领域的角度探究中国史研究的新途径。
此书是杨念群先生多年前的文集再版。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作者以引介西方中国学研究范式开山,引介同时即对传统僵化的“革命史观”和“现代化史观”进行反思,矛头直指传统历史研究中的短板和偏狭。下篇是作者跨学科入史的探索,作者秉持开放的研究心态,将历史学纳入更加广...
评分此书是杨念群先生多年前的文集再版。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作者以引介西方中国学研究范式开山,引介同时即对传统僵化的“革命史观”和“现代化史观”进行反思,矛头直指传统历史研究中的短板和偏狭。下篇是作者跨学科入史的探索,作者秉持开放的研究心态,将历史学纳入更加广...
评分问:你在2000年出版的自选集和一些文章中都提到过,自己属于出生于60年代的这一批被称为“新生代”的学人,在你看来,这样一种时代背景对个人的经历和生命感受是否产生了特定的影响? 答:影响肯定不是没有的。60年代出生的这批学人开始独立思考和表达的时候,正赶上80年代的所...
评分此书是杨念群先生多年前的文集再版。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作者以引介西方中国学研究范式开山,引介同时即对传统僵化的“革命史观”和“现代化史观”进行反思,矛头直指传统历史研究中的短板和偏狭。下篇是作者跨学科入史的探索,作者秉持开放的研究心态,将历史学纳入更加广...
评分此书是杨念群先生多年前的文集再版。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作者以引介西方中国学研究范式开山,引介同时即对传统僵化的“革命史观”和“现代化史观”进行反思,矛头直指传统历史研究中的短板和偏狭。下篇是作者跨学科入史的探索,作者秉持开放的研究心态,将历史学纳入更加广...
或许是受九十年代中叶留美的影响,作为亲眼见证并且亲身参与了那个年代思想大转向的人,作者对于上世纪思潮的把握之敏锐令人叹服,以至于我在读到一半时才注意到这是十数年前论文集的再版。杨念群先生对于理论旅行的执着与探索也颇有教益。 印象最深的是他论述近代医学制度在中国建立以及其如何制造并规训了一个医疗公共空间,其中对“四大门”信仰、顶香人行为与底层百姓信仰的研究甚至让我联想到了《奶酪与蛆虫》(指的是这种探究普通人的信仰世界与信仰行为,以及其与官方规训之间的冲突)——即使我写下这段话时还未能读到这本书。 感谢壹卷的赠书,让我有机会向追赶者致敬。
评分海外汉学论著系列高端版读书笔记,问题意识敏锐。相比较于实证研究,作者更适合于理论反思,毕竟理论反思涉及具体史实不多,出错机率不大。
评分感觉文笔非常之好!
评分文笔非常之好,尤其是《“后现代”思潮在中国》一文,行文流畅,批评到位,视野开阔。开篇对中国史研究的现实处境的描述,以及“市民社会”研究在中国的案例,都呈现出四十余年来中国在接受西方理论过程中的复杂状态,或许只有理清曾经,才能真的回到我们自身。
评分读了其中三篇,果然自己很多近代史所谓范式的理解是有偏差的。还是要注意理论学习,不过我们现在连所谓中层理论都知道得可怜。真不是应星所说,到处是中层理论,而恰恰是中层理论都太少了。大量近代史博论沦为资料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