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典到前沿

从经典到前沿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
作者:常江
出品人:
页数:368
译者:
出版时间:2020-8-31
价格:72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301315125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文学经典
  • 思想史
  • 文化研究
  • 学术前沿
  • 跨文化研究
  • 文学批评
  • 现代文学
  • 传统文化
  • 知识探索
  • 人文社科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是对25位欧美新闻传播学领域知名学者的深度访谈录。这25位学者或提出过影响深远的原创理论,或在原有学科版图内开辟了新的领域,他们的思想和成果基本代表了欧美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典范,在不同的维度上拓展了新闻传播学学科的边界,搭建了整个学科体系的骨架。

本书作者耗时三年,从中国本土新闻传播学发展的立场出发,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对学术史进行了可贵的记录,有助于对新闻传播学有兴趣的读者全面把握本学科的思想脉络和前沿动态。

作者简介

常江,新闻传播学博士,社会学博士后,现为深圳大学传播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媒介文化研究、数字新闻学、视听传播等。曾出版《中国电视史:1958—2008》等学术著作,并以中、英、法文累计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

邓树明,新闻学博士,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传媒研究中心主任(兼《新闻界》总编辑)。

目录信息

第一编
新闻与传播
迈克尔·舒德森
新闻学不是一个学科
——历史、常识祛魅与非中心化 / 003
约翰·杜伦·彼得斯
传播研究应当超越经验
——传播学的技术史视角与人文思想传统 / 015
伊莱休·卡茨
新媒体加速了政治的日常化
——媒介使用、政治参与和传播研究的进路 / 029
托伊恩·范戴克
批判话语研究是一种政治立场
——新闻、精英话语与意识形态 / 041
芭比·泽利泽
新闻学应当是一个解释性的学科
——新闻研究的文化路径 / 055
丹尼尔·哈林
传播研究应当追求语境化的思维方式
——比较媒介制度研究及拓展 / 067
克利福德·克里斯琴斯
用存在伦理学替代理性伦理学
——媒介伦理研究对个体理性的 “抵制” / 081
理查德·约翰
技术从未置身于历史与政治之外
——传播史研究的当代价值 / 095
弗雷德·特纳
技术乌托邦主义是一种失败的社会变革方案
——民主诉求下的传播技术批判 / 107
特里·弗卢
国家仍是媒介研究的核心维度
——制度比较分析中的新自由主义迷思 / 121
第二编
媒介文化
约翰·哈特利
从文化研究到文化科学
——文化理论对当代知识的破坏性建构 / 137
洪美恩
文化研究是超越国族的世界主义
——不确定时代的身份迷思 / 155
劳拉·穆尔维
流媒体技术使文化民主成为可能
——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当代面向 / 167
安吉拉·麦克罗比
流行文化导致性别平等的幻象
——重返伯明翰的女性主义政治 / 179
大卫·莫利
新媒体带来了新的排斥形式
——社交媒体时代的霸权分析 / 191
亨利·詹金斯
社会的发展最终落脚于人民的选择
——数字时代的叙事、文化与社会变革 / 209
劳伦斯·格罗斯伯格
美国的大学建制导致文化民粹主义
——文化研究的美国化及相关启示 / 225
阿曼达·洛茨
未来的电视是一种非线性文化
——数字时代的电视与电视研究 / 239
第三编
批判传播学
格雷厄姆·默多克
马克思是一切社会分析的起点
——技术迷思、媒介化与道德诘问 / 253
托德·吉特林
学术与政治从来不是割裂的
——新左派运动的学术镜像 / 267
罗伯特·麦克切斯尼
“富媒体,穷民主”法则依然有效
——民主化媒介的理念与实践 / 279
文森特·莫斯可
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将导致其自身的衰败
——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技术批判 / 293
克里斯蒂安·福克斯
互联网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数字劳动 / 307
尼克·库尔德利
数据殖民主义是殖民主义的最新阶段
——马克思主义与数字文化批判 / 321
珍妮特·瓦斯科
新闻不是言之无物的信息碎片
——数字信息霸权批判 / 337
后记 / 353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比《探寻社会学之旅》的采访好些,算是依据每人研究领域和个人特色提问,学术性较强,有些八卦但不多。 优点是能对研究理路、问题旨趣、学者网络有个较为宏观的了解,缺点是泛而不深。有意思的是,启发这些大佬的大多源自历史、社会学理论传统,很少直接来自某个纯粹的“传播学...

评分

比《探寻社会学之旅》的采访好些,算是依据每人研究领域和个人特色提问,学术性较强,有些八卦但不多。 优点是能对研究理路、问题旨趣、学者网络有个较为宏观的了解,缺点是泛而不深。有意思的是,启发这些大佬的大多源自历史、社会学理论传统,很少直接来自某个纯粹的“传播学...

评分

这本书是一本非常棒的访谈录,从理论角度,我受益不够多,源于自己理论水平的粗浅,但是在学术研究方面,为自己提供了诸多益处。 第一,学术研究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学术研究是一个对话、沟通的过程,不是闭门造车,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与时代对话,从而实现知识生产。而且,在...  

评分

比《探寻社会学之旅》的采访好些,算是依据每人研究领域和个人特色提问,学术性较强,有些八卦但不多。 优点是能对研究理路、问题旨趣、学者网络有个较为宏观的了解,缺点是泛而不深。有意思的是,启发这些大佬的大多源自历史、社会学理论传统,很少直接来自某个纯粹的“传播学...

评分

比《探寻社会学之旅》的采访好些,算是依据每人研究领域和个人特色提问,学术性较强,有些八卦但不多。 优点是能对研究理路、问题旨趣、学者网络有个较为宏观的了解,缺点是泛而不深。有意思的是,启发这些大佬的大多源自历史、社会学理论传统,很少直接来自某个纯粹的“传播学...

用户评价

评分

前半本有点泛泛而谈,大师们成名的时代语境和如今相去甚远,多读书啊多汲取跨学科这些建议是对的,但对于“学术”这一概念高度institutionalization的今天来说可能显得太轻飘飘凡尔赛了(当人们自嘲只是academic monkey)。后半本水准和深度提了上来,过去的成就、当下的症结、未来的风向标拧成了一股绳,总体来说很有启发。这也是我在N大图书馆借的最后一本书了????

评分

个别问题还是很犀利 访谈不像是论文上面的书写来的这么晦涩,很适合作为入门或者扩展

评分

前半本有点泛泛而谈,大师们成名的时代语境和如今相去甚远,多读书啊多汲取跨学科这些建议是对的,但对于“学术”这一概念高度institutionalization的今天来说可能显得太轻飘飘凡尔赛了(当人们自嘲只是academic monkey)。后半本水准和深度提了上来,过去的成就、当下的症结、未来的风向标拧成了一股绳,总体来说很有启发。这也是我在N大图书馆借的最后一本书了????

评分

前半本有点泛泛而谈,大师们成名的时代语境和如今相去甚远,多读书啊多汲取跨学科这些建议是对的,但对于“学术”这一概念高度institutionalization的今天来说可能显得太轻飘飘凡尔赛了(当人们自嘲只是academic monkey)。后半本水准和深度提了上来,过去的成就、当下的症结、未来的风向标拧成了一股绳,总体来说很有启发。这也是我在N大图书馆借的最后一本书了????

评分

知识地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