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首次把“工作倦怠”列入《国际疾病分类》,揭示了一个久被遮蔽的问题:近年来,许多青年人对传统意义上的工作越来越没有热情,而这种倦怠感有逐步扩散的趋势。本书聚焦于“倦怠”,引用了大量的调查报告与研究数据,分析了产生这一现象的经济条件、社会背景、心理因素等,进而对全球范围内存在的各类青年就业问题进行考察,并对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案进行探讨:新经济背景下,“工作”被重新定义,工作的形态也在发生变化,这些变化是否能有效解决倦怠等就业问题?
波波夫,《中国新闻周刊》原主笔,关注被科技改变的世界,相信人性光辉的绵长。
微信公众号:波波夫同学
微博、豆瓣、知乎:@波波夫
电子邮箱:bulangzhou@126.com
书里作者提到,摆脱倦怠的有效方法之一有三两好友,时不常的聚会,纾解负面的情绪和心理,互相吐槽互相支持,这个方法简单有效。而对于职场人,可能做个斜杠青年,培养一个无异议的兴趣,作为生活的锚,驻有界地,作无为想是救赎之道。对于未来的年轻人,他们面对的心理和社会...
评分毛主席曾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1957年11月17日),在这里,”你们“指的是年轻人。但是,世界并不仅仅是交给年轻人就行了,还需要年轻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好好的将人生和世界经营下去,这才是最关键的。 时间来到了二十一世纪,随...
评分手中正在阅读的是波波夫写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倦怠:为何我们不想工作》。最初选择这本书是因为它的关注点比较独特。拿到这本书之前我以为它会是比较心灵鸡汤的类型,真正开始阅读后我发现自己错的离谱。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看到了详实的的数据,对于工作倦怠也有了更加全...
评分这本《倦怠:为何我们不想工作》总结了这个转型的时代中许多新兴的现象,这一代的年轻人倦怠,对比奋斗的上一代,这种倦怠却又带来罪恶感,在迷茫之中踌躇不前。看完这本书,或许还是无解,但起码知道“我们并非孤独地倦怠”。 这个时代,看似科技与网络带来了多样的线上社交,...
评分倦怠不是我们一个人的责任,无需太自责。
评分被这个标题吸引了,本以为读着会有点启发,结果是各种此类新闻拼盘,都没怎么改,难道目标读者们都是来围观的么。几个推荐人你们到底读过这本书没
评分完全没有作者自己的观点,只是堆砌了各种已发表的研究数据和报道,引用了一堆话,其中一些论点互相矛盾却不解读,到最后又突然变成心理健康建议,也不知想表达啥
评分这本书从工作倦怠的角度切入,分析了年轻人(甚至大多数人)不想工作的原因,包括经济/心理/社会/企业等多重因素。开篇两章就验证了引言里的一句话,“我们并非孤独地倦怠”(有点安心是怎么回事?) 如果不是看了这本书,像我这样不想工作的人,真的会以为完全是自己的问题。 这本书不止分析了原因,剖析了世界各国的多种现象,包括三和大神、尼特族、蛰居族、996、斜杠青年、数字游民等,加以数据作证,还提出了一些可实操的、真诚有效的解决方法和建议,比为什么更重要的是怎么做。 数据案例未免过多,但也算是让我扩大了知识面,不算无用,值得一读。
评分美国的专家说,英国的研究,最新的科研成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