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電影學者戴錦華和王炎圍繞電影議題所做的七次深度對談。通過鮮活犀利的思想碰撞與文字交鋒,他們將個體記憶與銀幕現實置於20世紀這一動蕩多變的曆史長流中,嚮讀者揭示齣作為一種特殊敘述語言的電影在“書寫曆史”與“呈現記憶”的過程中帶來的謎題、反思、挑戰以及寄望。我們將看到,對曆史的敘述也是對未來的勾勒,是打開未來想象的鑰匙;最終,電影同我們一起不斷返歸未來。
戴錦華,北京人。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係,曾於北京電影學院電影文學係任教11 年,1993 年起任教於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北京大學人文特聘教授,北京大學電影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從事電影、大眾傳媒與性彆研究,開設《影片精讀》《中國電影文化史》《文化研究的理論與實踐》等課程。曾在五大洲數十個國傢和地區講學和訪問。專著十餘部,被譯為多種語言齣版。代錶作有《浮齣曆史地錶》《霧中風景》《電影批評》《隱形書寫》《涉渡之舟》《昨日之島》《性彆中國》等。
❀ ❀ ❀
王炎,北京外國語大學外國文學研究所教授、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兼職教授。多年海外經曆,往來於中美學界從事教學與研究。著有《小說的時間性與現代性——歐洲成長教育小說敘事的時間性研究》《奧斯威辛之後——猶太大屠殺記憶的影像生産》《美國往事——好萊塢鏡像與曆史記憶》《穿越時間的縱深——從耶路撒冷到紐約》。發錶文章百餘篇。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抱走我戴爺
评分電影作為文化的一種展現形式,確實和政治立場密切相關,但是書越看到後麵就越覺得,期間的對談,錶述的是電影內核就是和政治有關,有些刻闆和偏頗瞭。喜歡裏麵一段關於闡釋的解讀,「闡釋不再是挖掘一般人看不到的深意,而是照亮被有意遮蔽的東西,即權力精英通過學科建製、經典化以及各種權力關係有意遮蓋與遮蔽的現實。」
评分對談的主題多少還是有點散,其關注點也更多在電影所反映的文化政治特徵及其與大眾文化的交疊,整體談的是電影背後的東西。而其政治文化的觀點可能對我有點隔離,所以體驗不深。
评分來自戴錦華與王炎的關於電影的政治意識形態、電影自身、媒介轉換的對話新解,小書裏的內容曾陸續發錶於報紙,成集付梓後讓訪談的話題交鋒與內容結構更加清晰,讀完很佩服兩位學者尤其是“戴爺”的深觀、前瞻與憂慮。
评分作為讀者也會很有話說的對談集。前半本很好,後半本越來越沒意思。對談是按時間排列的,越近越沒啥意思吧。另外戴錦華還是很馬左那一套文化分析方式,對電影的分析很厲害,王炎在談立場的時候就沒辦法看(他好像也沒啥立場……)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