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西医的博弈

近代中西医的博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中华书局
作者:皮国立
出品人:
页数:438
译者:
出版时间:2019-6-6
价格:58.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101137019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医疗史
  • 中西医
  • 中医
  • 皮国立
  • 医学史
  • 近代史
  • 历史
  • 思想史
  • 近代史
  • 中西医结合
  • 医学史
  • 文化博弈
  • 西医东渐
  • 传统医学
  • 医学交流
  • 思想碰撞
  • 历史反思
  • 学术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从医学史出发,聚焦中西医激烈冲突、论战的近代中国社会,力图重现一段中医在西医的科学实验和一步步占据国家卫生主权的过程中,如何运用自身的外感热病知识体系,来构筑一套中医式的传染病学,并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中医药可以发挥的空间。 作者不盲从西方理论,从传统文化中构思,创造从“重层医史”的视角出发的新研究。先铺陈出中西医论争的时代氛围,并细心地关照了近代中医在古典文献、日常生活养生抗病、医者志业和中西疾病观的对话等各方面的史实,展现了全面的视角。受现代医学影响,传统中医虽仍为民众信任,但其实有很多论述与临床技术其实是处在一种“准失传”的状态,多数中医不去重视,民众也不知道传统中医有何更强的能耐,国家投入也很薄弱,遂使传统医学的理论、技能的运用范围,愈来愈窄,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历史学研究不能与现实生活脱节,作者透过医史的研究,希望能唤醒中医们对自身体系的认识与自信,并期待更多民众与知识分子(包括现代西医与科学家)了解中医文化之价值,走出百年来“废中医”的阴影,扬弃刻板的印象,也为自己的实际治疗与日常养生,提供另外一种思考的可能性。

作者简介

1976年生于台湾台北市,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中原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历史组专任助理教授。出版过《医通中西—唐宗海与近代中医危机》、《台湾日日新—当中药碰上西药》、《近代中医的身体与思想转型——唐宗海与中西医汇通时代》等学术专书,另与其它学者合编有高中历史、大学历史经典阅读等教科书。

目录信息

目录
序 中医抗菌事,得失寸心知
自 序 有“生命”的医疗史
绪 论 中医史与细菌学何干?
第一节 “无中生有”的中医疾病史
第二节 浅谈医疗史研究
第三节 内外史的距离
第四节 从热病的近代转型谈起
第五节 新医史的尝试——“重层医史”
第一章 近代中西医在抗菌论述前的汇通
第一节 中西医初遇时的热病样貌
第二节 瘟疫何处生?
第三节 中西医的身体内外——感受与致病
第四节 中西治疗与预防文化的初遇
第五节 从似曾相识到貌合神离之前
第二章 抗菌书籍史——民国中医的外感热病文献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古典医书之再刊行
第三节 西方医学的影响与“中医传染病学”渐趋成型
第四节 日本医书的影响
第五节 古典医学在民国时复兴的几条线索
第六节 “再正典化”(renewed canonization)的传统中医文献
第三章 中西医诠释疾病的历史——“伤寒”(Typhoid Fever)一病的既存与再生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伤寒“西名汉译”之源流
第三节 “伤寒”的中国医学脉络
第四节 另一种声音——温病学的脉络
第五节 病名重释或在中西论争中消亡
第六节 中医的新伤寒论述
第七节 翻译、诠释与再生的中国医史
第四章 菌与气——民国中医对西方细菌论的吸收、排拒与汇通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西方细菌学的轨迹
第三节 中医吸收细菌说之发轫
第四节 章太炎“据古释菌”之例
第五节 中西医对细菌学论争的焦点之一——对气论的坚持
第六节 中西医对细菌学论争的焦点之二——观察、实验方法与治疗学
第七节 治疗细菌性传染病的思维
第八节 “亚学西还”的中医细菌学论述
第五章 新中医的实践与困境——恽铁樵谈《伤寒论》与细菌学
第一节 弃文从医的经过
第二节 恽铁樵之历史地位与本章问题意识
第三节 从古医籍中寻求灵感——读书与临症的再定义
第四节 攘外必先安内——“叶派”流毒与学术反思
第五节 恽铁樵对细菌学的认识与回应
第六节 对中西医病名定义之讨论
第七节 民初中医的困境
第六章 气与个人——中医热病学的身体、疾病与日常空间论述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微生物的现代性与“个人”卫生诞生之社会背景
第三节 细菌学之外:中医视角下的外感热病与“气”的位置
第四节 侧写反细菌视角:中西医汇通下的疾病观
第五节 中医的防病论述及日常生活的转型
第六节 热病的医疗空间、居处与日常生活
第七节 中国“个人式卫生”的反思
第七章 民国中医的防疫技术与抗菌思想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民国中医对防疫问题之检讨
第三节 实际案例:山西太原
第四节 防疫药品——消毒杀菌话语之转化
第五节 薰香:空气、消毒与清洁
第六节 探索失落的中医防疫技术
第八章 调养、饮食与禁忌——古典理论在病患世界的转型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古典食物禁忌学说和热病之关系
第三节 近代身体观转型之一例——气与抵抗力
第四节 饿不死的伤寒
第五节 西方的营养、中国的禁忌
第六节 热病后之“虚”与“复”
第七节 个人的卫生现代性诞生——气、血、精身体观的延续与转化
第八节 “现代卫生的异域”——中医式调养
结 论 用中国医学书写中国现代史
第一节 检讨:贡献与局限
第二节 西风又东风——传统医学视角的文化史
第三节 “重层医史”视角下的医疗史与国史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古文太难,民国挺中医章太炎,恽铁樵说,中医自己99%不看《黄帝内经》。《伤寒论》看的人也少,明清两代温病学兴盛,一般也就看些清代人写的医书,还说很多老中医看了一辈子,对五脏四时什么都说不清。 后来在西医非常强烈压力下,再从源头经典找回自信,也就是书里写的”再正...  

评分

绪论中,作者皮国立交待了什么是重层医疗史:融合专业医学和社会生活两个维度的历史书写,也叫内史和外史的融合。说实在的,我觉得这样的初衷是好的,但最后呈现出来的样貌却不好看。为何?一方面,书中大量对中医术语的援引非内行看不懂,书中间杂的对当时社会风俗、制度的描...

评分

从作者博客摘来: http://pikuoli.pixnet.net/blog/category/3311177 版主:最近,針對拙著,分別有兩篇書評被兩份有名的期刊收錄。在此感謝評論人給予我的指教,這是非常好的交流。高學弟甚至發訊息說他只是吹毛求疵,請勿見怪。我發信給學弟致謝,畢竟學術的書藉由書評來讓...  

评分

古文太难,民国挺中医章太炎,恽铁樵说,中医自己99%不看《黄帝内经》。《伤寒论》看的人也少,明清两代温病学兴盛,一般也就看些清代人写的医书,还说很多老中医看了一辈子,对五脏四时什么都说不清。 后来在西医非常强烈压力下,再从源头经典找回自信,也就是书里写的”再正...  

评分

古文太难,民国挺中医章太炎,恽铁樵说,中医自己99%不看《黄帝内经》。《伤寒论》看的人也少,明清两代温病学兴盛,一般也就看些清代人写的医书,还说很多老中医看了一辈子,对五脏四时什么都说不清。 后来在西医非常强烈压力下,再从源头经典找回自信,也就是书里写的”再正...  

用户评价

评分

前面读起来尚可,后来感觉内容越来越碎,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读的电子书的原因。算是接触过现代中医理论的学生,依然对这些东西保持一种怀疑,更多的感觉是中医的现代化停滞了,仍然在那西学东渐的矛盾中。个人理解。

评分

医学版的托古改制和中体西用。现代医学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菌(以及更晚近的病毒)之后医疗能力突飞猛进,不仅发展出来一套适合现代城市华工业化的大规模公共医疗体系,也在个体治疗能效果和医学理论阐述等方面跟中医拉开差距。民初中医在铁证如山的细菌学说面前无法再忽视,于是选择的道路是回溯经典,并且试图证明,西医的细菌学说确实正确但不妨碍中医继续沿用六气四时的理论,细菌说为六气四时理论提供证据支持而非将其彻底推翻。在两者疗效不相上下且西医资源严重匮乏的时代,这种理论不像今天听起来那么荒诞不经。个人对农村西医资源其实很感兴趣,在西医强大的攻势下中医依然没有消失的原因很可能就在此。民末废除中医一度立法,但在新中国初期形势逆转,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医疗资源匮乏所以毛从经济角度不得已考虑启用广泛散布在农村赤脚医生。

评分

2020疫情期间补医学知识,看完,写了民国治疗伤寒历史,只是罗列事实不算中医黑,反正中医很多概念和效果都是吹出来的,去魅了

评分

夹叙夹议的,确实还是需要科学立论

评分

“重层医史”结合内外史的尝试、对近代史史料的把握以及对史学和治史本身的思考都非常值得借鉴,诚如作者所说,“中医史可以给读者带来很多新的思考”,仅中国社会中的“个人”与“公共”就已经非常耐人寻味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