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工业

战争与工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浙江大学出版社
作者:严鹏
出品人:
页数:400
译者:
出版时间:2018-11
价格:75.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308176736
丛书系列:启真学术文库
图书标签:
  • 近代史
  • 经济史
  • 经济学
  • 历史
  • 工业
  • 经济
  • 民国史
  • 政治学
  • 战争
  • 工业
  • 历史
  • 军事
  • 技术
  • 发展
  • 经济
  • 社会
  • 冲突
  • 变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战争机器”,水平如何?

除了“老套筒”、“汉阳造”,当时的战争制造业,还出产过哪些产品?

尽管落后,中国的装备制造业,仍然有力支撑了战争的胜利,这其中,又有着怎样复杂的政治、经济博弈?

本书通过详实的史料以及丰富的实例,全面展示了抗日战争爆发前,装备工业的动员和备战,战争期间的顽强与坚韧以及对后来中国工业发展的影响。

本书是一部以抗日战争为时代背景,着重论述中国工业化的重要基础——装备工业在这场战争爆发前后的演变和战争与工业发展间关系的著作。

这部著作重点论述了战争爆发前中国装备工业化的状况和发展装备工业的诸种前期准备,战争爆发后国统区、沦陷区、红色根据地装备工业的演变基本情况,以及战后装备工业的命运。本书是对经济学德国历史学派传统的双重接续与发展,是一部中国经济史学界近年少有的描述分析战争与中国工业发展关系的著作,深具理论特色。

作者简介

严鹏,男,1984年生,湖北省武汉市人,现为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副教授、工信部华中师范大学工业文化研究中心常务主任。2014—2016年在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从事在职博士后研究工作。兼任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青年智库研究员、中信改革发展研究院研究员。长期从事中国工业发展问题研究,在《中国经济史研究》《清华大学学报》《国际贸易问题》《当代经济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过专业论文数十篇,获过第九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目前在若干高校开设有工业史、工业文化、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经济史理论等课程。

目录信息

导论 战争:不可回避之变量
一、世界大战的经济学审视
二、被战争打断的工业化?
三、国家形成视野下的工业化
四、抗日战争中的装备制造业
第一章 最后关头:战争初期装备制造业的动员
第一节 长期趋势:东亚的工业化竞争
第二节 丧失先机:迟缓的工业备战
第三节 内迁:中国工业的敦刻尔克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 大后方:国统区装备制造业体系之兴起
第一节 进口受挫:后方装备市场的变化
第二节 战时繁荣:后方装备制造业的壮大
第三节 工业生态:后方装备制造业的上游产业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统制经济:国统区产业政策与装备制造业
第一节 创建新行业:培育关键性装备制造部门
第二节 积累人力资本:帮助装备工业培养人才
第三节 创造需求:战时产业救助政策的实施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自力更生:后方装备企业制造能力之提升
第一节 追求能源自给:动力装备制造
第二节 打破运输瓶颈:船机与机车制造
第三节 满足交通需求:汽车及其零件制造
第四节 战时兼顾民生:农机与纺织机制造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敌占区:日本铁蹄下的装备制造业
第一节 战争早已开始:伪满装备制造业
第二节 产业痛史:战时沦陷区的装备工业
第三节 小结
第六章 星星之火:红色装备制造业之发轫
第一节 到延安去:另一部工业内迁史
第二节 自己动手:红色军工业的发展
第三节 小结
第七章 胜利与悲剧:战后装备制造业之命运
第一节 变局:战时封锁的终结与政策转向
第二节 重组: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大分化
第三节 小结
结论 战争与工业化:历史与理论
一、人与装备:战争与工业的辩证法
二、变轨与加速:工业化的战争遗产
三、李斯特与赫克歇尔:战争与国家的工业化理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 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抗战时期中国工业的发展史是一个令人心动的选题,只是本书的处理不甚高明。 第一是地理面积铺得太大,包括东北、华中、华南和大后方的广大地域,大后方、解放区和敌占区,行业上又横跨铁路、航运、机器制造汽车制造等多个行业,整体的叙述下来感觉是面面俱到,但每一个问题都是...

评分

抗战时期中国工业的发展史是一个令人心动的选题,只是本书的处理不甚高明。 第一是地理面积铺得太大,包括东北、华中、华南和大后方的广大地域,大后方、解放区和敌占区,行业上又横跨铁路、航运、机器制造汽车制造等多个行业,整体的叙述下来感觉是面面俱到,但每一个问题都是...

评分

全书的核心在于将战争视为不可回避之变量,从“演化”的角度,即聚焦长时间历史发展,来探讨战争与工业的关系。如赵德馨教授所言,带有很强的理论色彩。作者在前言处反思了包括李斯特、赫克歇尔、桑巴特等经济学家的理论,以李斯特——赫克歇尔论争为切入点,将其“嵌入”在桑...  

评分

抗战时期中国工业的发展史是一个令人心动的选题,只是本书的处理不甚高明。 第一是地理面积铺得太大,包括东北、华中、华南和大后方的广大地域,大后方、解放区和敌占区,行业上又横跨铁路、航运、机器制造汽车制造等多个行业,整体的叙述下来感觉是面面俱到,但每一个问题都是...

评分

全书的核心在于将战争视为不可回避之变量,从“演化”的角度,即聚焦长时间历史发展,来探讨战争与工业的关系。如赵德馨教授所言,带有很强的理论色彩。作者在前言处反思了包括李斯特、赫克歇尔、桑巴特等经济学家的理论,以李斯特——赫克歇尔论争为切入点,将其“嵌入”在桑...  

用户评价

评分

比较扎实,但是缺少概括描述能力。无论敌占区还是大后方,重工业都是畸形的发展。另外为什么一股浓厚的「工业党」味道,大谈「自力更生」「改变命运」,也回避了胜利后悲剧谁造成的?

评分

历史的意义无怪乎:1.与当下对话。2.冲破与现实时光隔阂。3.让旁观者回到历史现场,感受时空重影。

评分

历史的意义无怪乎:1.与当下对话。2.冲破与现实时光隔阂。3.让旁观者回到历史现场,感受时空重影。

评分

战争对于现代经济所起的作用,或许就如马克思看到的不列颠人在印度的统治一样。

评分

围观别人家的博士论文。重新审视战争与经济关系的切入点非常好,现代经济学正一步步排除道德、历史、文化、政治和战争,仿佛只有足够纯粹才能成为一门独立自足的学科,毫无疑问这种“真空”社会科学最终将变的又纯又无用。最近得到很有趣的知识点,所谓计划经济、凯恩斯主义并不是什么空想福利主义,而恰恰是一种战时经济体制。其实仔细回想一下它们的产生背景也就很能理解。正如桑巴特所言,资本主义经济一直是在战争与国家建设中完善的,而不是如今天所吹嘘的什么自由市场。真正能检验一个组织系统是否有效的只能是各种意义上的“战争”,而不是所谓市场的有效性,而这也是现在很多韧性理论所主张的。最后感谢余亮老师的安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